图22 《麒麟送子 封侯挂印》 ,民国 ,扑灰手绘
高密年画综述二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山东卷下】》 / 古版年画
2020-07-21
815 0

二、高密年画相关习俗和体裁、题材

(一)高密年画相关习俗

1.年俗文化与家堂画

过年祭祖的习俗是中原文化的特征之一。高密隶属于古莱国,“敬天祭祖,愉神保民”这一东夷旧俗一直延续(图6),几千年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稳定,使得早在殷商时就已经出现的祭祀神主(即殷墟卜辞中所言的大示、小示)的古俗依然盛行。这些神主居住的祠庙造型(图7),也许就是高密年画中家堂画的原始蓝本。在高密,过年必有的祭灶、祭祖仪礼把人们纪念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通过家堂画和族影等的悬挂和祭拜鲜明地表达出来。

高密扑灰年画与当地的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腊月二十三祭灶,焚烧旧的灶马,然后贴带有年历的“灶马头”。高密过去行销于市的是一种木版印制的“灶王”,它是在扑灰灶王、半印半画灶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灶王的传说也与各地不同。杨家埠年画印的灶王,所根据的却是流传在潍县的一个传说。说是有个叫张腊月的人,喜新厌旧,休掉了勤快贤惠的妻子丁香女,再娶了好吃懒做的王海棠。丁香女改嫁之后,二人坐吃山空,张郎最后沦为乞丐。一天,张腊月闯进了丁香女家讨饭,他面对前妻,羞愧得无地自容,最后死在了丁家的灶前。丁怜张有悔过之心,便将其画像挂在灶前祀之,邻人问丁祀的是何人,丁只好说祭的是灶王。邻人听后都纷纷仿效。于是,张腊月便成了“灶王”。至今,潍坊的一些剧团还在上演《张郎休妻》剧目。潍县的灶王像年画也传至高密,两地的灶王像风格大同小异。高密的扑灰灶王及后来木版印制的灶王,在灶王像上部印上指导农家生产的二十四节气图,增加了灶王的实用功能。

由古代驱傩仪式演化而来的过年习俗,在高密变成了更加形象的用拦门棍驱除“年”这一凶物的祈福方式。高密籍著名作家莫言在其《过去的年》一文中,详细地回忆起当年家乡的过年情形:“……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的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片饼干。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其实这拦门棍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拦住外面的鬼魂,还有的说是拦住像“年”那样的凶物。这里莫言提到的“家堂轴子”,正是过年时家家要祭拜的家堂画。这样的年俗是传承敬祖法理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扑灰年画家堂便起到了很重要的载体作用(图8)。  

2.乞巧与牛郎织女画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乞巧日”或“乞巧节”,是姑娘们的节日。过去,在农村,各地都有乞巧习俗。在高密,每到农历七月初六的晚上,姑娘们便在炕头挂上织女像(牛郎织女画),摆供上香,跪祝牛郎织女早日团圆,乞求织女赐予一双能织善绣的巧手。牛郎织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汉代以后,逐渐有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高密本地的习俗是:每年七月七日一大早,姑娘之间互赠自己做的巧饼吃,借“吃巧”寓意“乞巧”,白天观巧云,夜晚看星星。传说这天晚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姑娘们供奉牛郎织女,除了乞巧,还有祈求良缘,渴望美满婚姻的心愿。(图9)

扑灰年画《牛郎织女》有二人像、三人像、四人像等多种,印量很大,但主人公都是牛郎和织女。此类画属于扑灰年画中的“红货”,重彩描绘,色彩艳丽,人物形象丰润俊美,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姻缘的祈望。

3.祭孔习俗与孔子圣像

祭孔是儒家的传统,也是深入民间文化的一种信仰,高密年画艺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一重要题材,并创作出了不同类型的孔子像。在高密,旧时孩童教育以私塾为主,读书的孩子在家长带领下除了祭拜文昌神、孔庙之外,还要祭拜孔子。届时,家人将《万世师表》挂于正堂上方,供桌上摆放四书五经和供品甜瓜,上香后,孩童静坐桌旁,待三炷香尽,跪拜祈祷,事毕,把供桌上的甜瓜吃掉,意在祈求至圣先师孔子赐予智慧,以求学识渊博,金榜题名。

高密年画《万世师表》画样丰富,主像画的是被历代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画面中间牌位上写有“至圣先师神位”,往往下方绘有一麒麟(相传孔子出生时在其家乡出现了麒麟,后来人们便将孔子比作麒麟),有的孔子像左右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画法以早期扑灰墨画表现手法为主,深浅墨色浓淡相宜,画风古朴典雅。有的年画巧赋淡彩,以肃穆庄严的墨画,突出孔子的崇高威仪。

4.孝文化与二十四孝屏条(连环)画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元代郭居敬选取了从上古到宋代的孝亲故事,整理出《二十四孝》,流传甚广。不少年画产地都曾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了各种风格的连环画。

在孔孟之乡的山东,孝文化更加强化,年画中二十四孝内容成为经典的题材,无论是扑灰年画、半印半绘年画还是木版套印年画,都曾制作了大量的此题材屏条画。在高密,中老年人的房间里贴的年画内容大都是福寿有余、教育子孙行孝的《二十四孝图》。其内容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图10)。 

高密年画中,不仅有大量的提倡孝道文化的作品,同时还有提倡家庭和睦一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也是孝文化的一种延伸,如“姑嫂闲话”“踢毽子”等,形象健美而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姑嫂闲话》画出了姑嫂二人携伞同行的亲密无间的状态。旧时农村中的小姑子在维系媳妇和婆母间的关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谓“姑嫂关系好,家庭和睦长”,“姑嫂和,全家欢”,家中贴上一张,既喜庆又富有教育意义,这个画样被大量复制,广为流传,受到人们的欢迎。

5.祭财神习俗与财神像

高密的财神有“文财神”(图11)和“武财神”之分。“文财神”据说是商朝比干丞相;“武财神”则是比肩孔子地位的三国名将关羽。这两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正义、忠勇和公正。《史记•殷本纪》记载了比干的故事。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为人忠耿正直,为保社稷,忠心直谏纣王而遭剖心身死,后人将其奉为财神,在年画中的造型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帽,五绺长须,手持如意,身着鳞袍,足蹬元宝。关公忠心保汉室,民间常为其立庙建寺,清代皇帝甚至还将其标榜为“万世人极”的偶像,关公也被尊奉为“武财神”。高密年画中,常有关公居中,周仓、关平立于两侧的造型,有的还有“立家兴业财源主,治国安邦福禄神”的榜书。“武财神”和“文财神”,都是高密年画中销量最大的画样。还有一种“二堂财神”,实为“上关下财”式的文武财神像,也十分常见。

6.祭拜护子神的习俗与张仙射狗年画

关于张仙的传说有两个,一说张仙是五代时的四川眉县人,名张远霄,在青城山得道;一说张仙是后蜀皇帝孟昶(934—965)。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她因怀念孟昶,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一天,赵匡胤见画,询问其故,她跪称道:“这是我蜀中的送子神张仙。”此话很快传到民间,乞子的女子便挂起张仙像来祭拜,张仙也就成了送子之神。“张仙射狗”也是扑灰年画中的重要题材,销量较多。画中的张仙张弓挟弹,瞄准天上的偷吃孩子的天狗,仰面欲射。画的下方,五个孩童围绕,护子之神的形象就这样流传下来(图12)。

7.八仙传说与八仙题材年画

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他们乐善好施,惩恶扬善,深入人心。明代以前众说不一。直到明代吴元泰在其《八仙出处东游记》中将八仙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之后,这八位神仙才固定下来(图13)。民间年画中表现八仙题材的作品非常丰富,尤其是“八仙过海”的故事,由于发生在东海的蓬莱仙岛,就更受地理位置接近的高密年画艺人的喜爱。此外,“韩湘子度林英”等故事也是高密屏条画乐于表现的内容,既有扑灰手绘的墨屏条,也有半印半绘的彩色屏条画。

8.佛教信仰与佛祖、千手观音像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不断发展,佛经版画的出现,对佛教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民间年画各个产地,佛教内容的各种佛像和佛说法图、观音像十分常见。还有三教合一的“全神像”。在高密,佛祖像和千手观音像最为流行。

高密的观音年画,形象简洁而慈祥,充满乡土气,更加贴近百姓的欣赏习惯(图14)。

(二)高密年画的体裁与题材分类

1.体裁

高密年画体裁上可以分为:族影(指的是一个家族共同供奉、祭祀的祖先像)(图15-1~图15-3)、家堂(指的是一个家庭供奉的祖先像)、中堂画(中厅悬挂的财神或其他吉祥画,有的附两边配画)、条屏(有对屏、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等)、对联、灶画、窗旁(贴于两扇窗板的对子)(图16)、炕头画、供奉画(纸马一类的神像)、年历画(历书、通历一类年画)、其他杂画(山水和文字画等)。 

2.题材

可以分为如下六个大类:

(1)吉祥喜庆类

吉祥祈福画:包括祝寿图、盛世集瑞图、百寿图、三星图、福寿有余、狮童献寿、禄翁赐福、狮童进门、和合富贵、三羊开泰、九九重阳、福寿双全、五福祥集、千福纳祥、金玉满堂、龙凤呈祥、福禄寿喜、麒麟送子、大花瓶、莲生贵子、喜报三元、龙凤呈祥、喜结良缘、百福并至、喜生贵子、天官赐福(图17)等。

美人童子画:包括榴开百子、麒麟送子、莲生贵子、榴开百瑞、金鱼童子、六合同春、连年有余、金玉满堂、团扇美人、母子赏花(图18)、母子识字、五子夺魁、舞童、天仙送子、年年有余、万事如意、富贵平安、双美图、游园赏菊、母子嬉戏、五子夺莲、双鹿进宝等。 

博古花卉画:包括蕴含吉祥寓意的四季图、松鹤延年图、凤栖牡丹、四季平安、花卉博古屏条(图19-1~图19-4)、草虫四条屏、花鸟四条屏等。这类年画都是采取谐音手法,表达吉祥寓意。

(2)小说故事类:二十四孝、四爱图、秦英征西、八蜡庙、镖打猛虎、渔家乐、刮骨疗毒、桃园三结义、晋朝王祥报孝、董永尽孝心、牛郎织女天河配、刘大人私访、刘公案、包公案、二十四帝王图、白金哥拜花堂、父子合家欢乐、八仙过海、饮中八仙、五子同乐、刘海戏金蟾、渔翁得利、太常仙迹、三娘教子、存孝打虎、西游记、济公传(图20)等。

(3)戏曲类:三英战吕布、大战长坂坡、黄鹤楼、回荆州、诸葛亮、空城计、周瑜打黄盖、燕青卖线、唐王征东、朝天岭、秦英征西、西厢记、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穆桂英登台点将、杨令公、四郎探母、拾玉镯、许仙游湖、白蛇传、水浒故事、水泊梁山、绣鞋记(图21)等。

(4)民俗生活类:姑嫂闲话、新婚燕尔、踢毽子、放风筝、游泳与赶路、耕读渔樵、玩鸟图、富贵满堂、琴棋书画、思春、洞箫横吹等。  

(5)神像族影类:它包括家族宗祠供奉的大型家堂画、家庭供奉的祖先像,也称“家庭轴子”,还包括民间信奉的各类神仙像。供奉家堂画常见的有文武财神(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羽,二堂财神比干、关羽)、和合二仙、至圣先师孔子、三堂财神(比干、赵公明、关羽)等,神像类多见千手观音、八仙、胡三太爷、张仙、三仙姑等。

(6)杂画类:一小部分学习文人笔意的山水画,如松鸟图、四季竹、山水小景图等,都寄托作者胸臆,托物言志,这些画以写意年画为主。还有一些文字画等,融合了人物、动物、植物,构思巧妙,自成一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扑灰年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题材种类。早期的扑灰年画大多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但销量很少。到明代中期,墨屏花卉开始盛行。扑灰年画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神像类,如文武财神、和合二仙等;②喜庆吉祥类,如金玉满堂、龙凤呈祥、福禄寿喜、麒麟送子(图22)等;③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类,如许仙游湖、二十四孝、水浒人物等;④现实题材类,如姑嫂闲话、踢毽子等。半印半绘年画题材则更加丰富,屏条画中以博古花卉、小说故事和戏曲题材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