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湖北最美-潜江皮影雕刻艺术》 / 皮影雕刻艺术
2020-07-22
4814 0

皮影与皮影表演(操作、声乐、伴奏)共同构成了皮影戏的形式与内容,前者属于造型艺术,后者属于表演艺术,两者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源于汉代。汉朝班固《汉书·外戚传》:“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段史话说的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可见最早的皮影戏是“人影”所扮。当今在潜江民间仍然保留着唱“人皮影戏”的习俗。

到了宋代,皮影戏的材料由纸影进化为皮影,易雕刻而不易损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都城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潜江皮影戏及皮影雕刻以华夏皮影艺术的发端为源头,凭借潜江地理环境、历史积淀、人文风俗等诸多有利条件,得到了长足发展。据《潜江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皮影艺人陈国壮从外地引进‘筒子腔皮影’,同治年间,形成‘皮影行会’……”潜江皮影从何处流入,虽无法确考,但潜江早期的皮影唱腔为“秦腔”,说明了潜江皮影戏源自于陕西,皮影道具也是“陕西版”,虽工艺精细,然人物造型体态属“袖珍”类型,不适合在江汉平原进行户外演出。

潜江皮影雕刻的创始人汤克清,潜江县王家场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十六岁拜山西皮影雕刻艺人为师,十九岁学成回乡。他借鉴陕西和山西皮影的造型工艺,独创了影身高大,以姓氏命名的“汤格”皮影(“汤”为姓氏,“格”为版本)。“汤格”皮影问世后,被皮影艺人视为珍品,风行江汉,流传至海外。后世认为,此为潜江皮影雕刻艺术的创新发展期。

潜江皮影雕刻艺术的成熟时期是清同治年起至民国初期约60年间,潜江皮影行会的成立推动了皮影戏的普及,“三里一台戏”的繁荣景象使皮影道具供不应求。“汤格”皮影采用家族传承方式,从不外传手艺,但在代系的传承中工艺日臻成熟。

推动潜江皮影雕刻走向成熟的另一个派别,是略晚于“汤格”皮影的“郭格”皮影,创始人郭家新,生于乾隆后期,潜江三江口人。郭氏依古典戏剧脸谱服饰设计皮影造型,影身高达70多厘米,形成独特风格,被皮影艺人称为“郭格皮影”。“郭格”皮影的出现,丰富了潜江皮影雕刻的品类和工艺,“汤格”和“郭格”皮影成为潜江皮影竞相绽放的两朵并蒂奇葩。

潜江皮影经历了时代变迁带来的跌宕起伏,当今已跨入了复兴与弘扬时期。“汤格”皮影第八代传人汤先成坚守祖传手艺,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子汤卫华成为继承人;“郭格”皮影经过子孙五代传承后,由民间艺人仿效传习,一批民间皮影雕刻老艺人靠参师学艺,勤勉自学,也成为行家里手,纷纷加入到潜江皮影雕刻艺术的传承保护行列。艺人刘年华由皮影表演转向雕刻,并在传统基础上创新,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潜江皮影随之在国内和国际舞台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近年来,潜江皮影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2年第八届中国(深圳)文博会、2012年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2014年中国非遗年俗文化周、2014年俄罗斯“荆楚风·中俄情——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4年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看台”、2014年湖北省文化艺术博览会、2015年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2015年长江非遗大展、2015年武汉国际时尚博览会等展示展演活动。2014年在湖北省第二届皮影戏调演活动中,潜江市获最佳皮影戏团队奖;2015年4月,潜江市皮影艺术团代表湖北省参加中国文联在开封举办的第12届全国皮影展演比赛,获全国金奖;2015年,潜江皮影参加湖北省第三届民间皮影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现代戏专场”调演,剧目《抗日除奸》获得最佳剧目演出奖,剧目《黄学会奋起抗日》获优秀剧目演出奖;2016年,潜江皮影还相继参加了“欢乐春节——荆楚文化走韩国”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系列活动,和在新西兰举行的“楚汉神韵”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数次交流活动,不仅充分开阔了传承人的视野,也显著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