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滚绣球》的狮耳和狮尾巧用弹簧
艺术特色与传统营生方式
《湖北最美-天门糖塑》 / 糖塑
2020-07-21
1000 0

天门糖塑是民俗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过去每逢节庆、戏场、庙会、社火、婚庆等民俗文化活动,人们都可以看到糖塑艺人的身影,都可以欣赏到艺人们塑造的各式糖人、花鸟鱼虫,感受浓浓的世俗文化生活韵味。

天门糖塑题材广泛,数百种名目的糖塑作品多以褒忠义、寓吉祥、避邪恶为内容,它保留的过去时代文化信息非常丰富,是历代世俗文化特别是明清时期世俗文化的积淀。主要特征表现在:造型夸张,拙朴天真;制作手法“吹”“塑”结合;简单的四色调配出醒目而和谐的色彩;变化多端的肌理构成;巧用弹簧造成糖塑的动感。这些民间艺人创造的“讨巧”技艺都很有价值。

天门糖塑以造型鲜活灵动,色彩醒目和谐,人物肌理丰富而赢得人们的喜爱,技艺特色为:

①原料可塑性强:麦芽糖是糖塑的主要原料,加热后变软,比面粉更具可塑性,既可吹成薄而亮的各类造型,又可拉成粗细不同的糖丝,捏成不同形状的配件,易粘且牢固。

②造型神形兼备:糖塑的技艺主要功夫在“吹”上,一块糖坯在艺人手中,边吹边捏,再辅以搓、压、挑、剪等手段,加上辅助的小铁丝,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③色彩醒目和谐:化糖槽装本色糖(黄褐色)、红色、绿色、黑色四种糖料,根据需要将这些色调和成数十种复色。

④肌理变化丰富:在糖塑中,附件变化万千的肌理与主体吹成的光滑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更加丰富耐看。

⑤巧用“活”的部件:有的部件装上自制的钢丝弹簧,拿在手中,部件都“活”起来了。

1.拙朴天真

天门糖塑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受当代文化的影响很小,也极少反映当代生活,保留着糖塑的传统造型。对于研究民俗的流变,特别是祭祀的风俗,是重要的实物例证。天门糖塑形象稚拙质朴,线条概括简练,作品于拙朴天真中见情趣。人物塑造上借鉴民间传说和戏曲形象,服饰、发髻仍然保留着明清时的模样。糖塑中的“大玩意儿”像《龙凤烛》《福禄寿三星》之类,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作为“糖供”用于祭祀、寿诞、婚庆时的形态。

天门糖塑艺人多方面的造型技艺为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和民间美术相互融合的现象,提供了极好的例证。天门糖塑艺人,有很多也会做面塑。还有少数糖塑高手同时会做建筑用砖雕,会塑泥菩萨,会雕皮影、唱皮影戏。有的高手经常揣摩木雕狮子和石雕狮子的造型。在糖塑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民间美术作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痕迹。糖塑高手汪培林捏制的糖塑狮子的造型,与古代石辟邪的造型惊人地一致。

2.造型夸张

天门糖塑的造型注重力度,夸张得恰到好处。在造型、用色上讲究“热闹”,既注意用“泡活”吹出大的体量,又注意用“头子活”塑出丰富的细节。

《金鱼闹菱》如按题意用“泡活”吹出金鱼,摆几枝菱草,这样的制作肯定单调,艺人们加上水里的其他生命,用“头子活”塑出青蛙、河蚌之类,这些东西不是主角,做得小一些,画面却丰富了。大型作品如《黄鹤楼饮宴》表现三国时周瑜在黄鹤楼宴请诸葛亮等人,是斗智斗勇的“鸿门宴”。造型繁复的层层楼阁加上剑拔弩张的各方人物,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是造型热闹的代表。《三国演义》五虎将,《水浒传》众豪杰组合在一起,以人物众多取胜,是气势热闹的代表。

表现单个人物的作品如《姜太公钓鱼》《刘海戏金蟾》《齐天大圣》如何能热闹呢?艺人们在衬景上做文章。如《齐天大圣》人物背后加上旗帜,肩头背上趴两个小猴,再加上脚下抽象的云、具象的草用以丰富画面。虽然处理方法是程式化的,却达到了满而全的“热闹”效果。

3.醒目而和谐的色彩

化糖槽装有本色糖(黄褐色)、红色、绿色、黑色四种糖料,根据需要将这些色调和成数十种复色。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的阶层有颜色使用的严格限制。比如黄色只能皇家使用,具有尊贵的地位,而天门糖塑所用原料麦芽糖的本色是黄褐色,在古代可能巧妙地丰富了百姓色彩,但由于本色不可能调出蓝色与紫色,因此又增加了红、绿、黑三色。颜色虽有限,“讨巧”却无限。糖塑作品红绿对比强烈, 浓艳深沉,又显得非常自然;其间穿插黑黄,醒目和谐。艺人们多采用一色为主,另三色为辅的手法。如“青狮”通体皆黑,而齿、鼻、须、耳、脊、尾、火珠、祥云则采用另三色,在深沉的黑色躯体衬托下,这些部分艳丽无比,极为明亮。又如《麒麟送子》,麒麟身躯以翠绿色为主调,而其他部件则以另三色搭配,再加上人物的色彩对比,整件糖塑就像一件晶莹闪亮的漆器,分外夺目。

4.变化无穷的肌理

在糖塑中,附件变化万千的肌理与主体吹成的光滑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更加丰富耐看。麦芽糖是食品,“糖供”在仪式后食用,“小玩意儿”的“寿命”往往不到半天,这决定了它是“一次性”雕塑。制作糖塑,不是精雕细刻,有些类似民窑青花瓷器上的简笔人物,简练流畅。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急就章”式的作品怎样才能丰富、耐看?艺人们采用了两种办法。其一,多色糅合叠加。多色糅合会产生复杂多变的色彩纹理,或如虹霓,或如波浪,或如大理石纹;还能造成单层却仿佛多层的效果。其二,木梳压印。木梳压印的肌理似单调的鱼刺状,但经过拉、扯、揉、搓和重复压印处理就千变万化,呈现丰富的肌理效果,近看奥妙无穷!

5.巧用弹簧

有的部件装上自制的钢丝弹簧,拿在手中,就“活”起来了。弹簧应用在雕塑中,在西方直到现代才出现。

在糖塑中使用弹簧却是早已有之。凤的翅、鱼的鳍、狮的耳、龙口的火珠,甚至五彩的祥云、武将头上的雉尾、狮子的耳朵都装上弹簧,稍有“风吹草动”,这些部件就会振动,凝固的雕塑就成了活动的。艺人们用简单的弹簧造成了糖塑的“生动”。

天门所处的地域是古时的云梦泽,多是湖沼。在旧社会的天门湖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众多的百姓为了谋生从事糖塑手艺,而激烈的竞争也促进了这门手艺的发展,天门糖塑就这样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天门糖塑艺人众多。旧时他们曾建立过“糖人工会”,为保持工艺机密和维护经营,工会制定“行规”“行法”,对违反者采取剜眼、断脚筋等残酷刑罚,为避免分“码头”纷争,跑“江湖”有一套“行话”,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少见的。

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天门糖塑成为当地的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共同享用的文化,其传统营生方式有:

1.以物易糖  

以往小孩子很少有零用钱,想吃麦芽糖时,便拿牙膏铅皮、鸡蛋等物品跟卖糖者交换。

2.大众化的“小玩意儿”

天门市芦市镇李王村六组的刘大娘年青时(1980年左右)有一夜做了近400个“吹叫”(吹哨)、大刀、公鸡等“小玩意儿”的记录,做好后第二天像北方卖糖葫芦似的插在稻草棒上以人民币2分钱到5分钱售卖,这种“短平快”的现金交易,是一般糖塑从业者的主要经营方式。

3.赌糖

一般糖人担子上总有“先钱后转,赊账免谈”之类招牌和不同大小作品的标价,从5分钱到5元钱不等(在35元工资能养活一家人的时代,5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客人喜欢,可先交钱定制。当然,做糖人是“江湖饭”,有“江湖”的地方,离不开赌博,糖人担子上设置了轮盘,标明了摸点子、过五关、扯牌九等方式赢后的奖品。“运气”好的客人可以用低价赢到大作品,艺人们输了就按约定交付作品;如果客人输了,艺人可以直接赢钱,而不必给客人做糖人,或者做个便宜的略作安慰;如果客人输钱太多,艺人也会送件“玩意儿”,以吸引“回头客”。自古以来“十赌九骗”,糖人买卖中的斗智与互相欺骗的手法也千奇百怪,比如:转轮盘时,艺人们暗中做机关,减少客人赢“大玩意儿”的机会,“黑心”一点的艺人会在客人赢“大玩意儿”时,顶起担子让指针转偏;在比点子时,有客人会采取偷牌的方法以博一乐。知名艺人汪培林曾一天输了三个狮子,一个狮子要花三个小时制作,因此他不得不赶夜活以第二天交差,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袋中的点子牌前几天被偷了不少,也不去计较。按艺人们常说的话,赌糖时“赢的是钱,输的是工夫(时间)”,无论输赢总有钱赚。为吸引大手笔的常客,艺人们也时不时故意输上几把。在物质与娱乐缺乏的年代,大手笔的客人大多是寻个快活,找点小刺激;而艺人们在娱乐大众时,也得到相应的报酬。

4.做糖供

手艺高超的糖塑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在旧时曾经做过用于祭祀的一些“大活”,那需要几个艺人同时做几天才能完成。作为供品的糖塑,如果是寿诞,一般是一对《龙凤烛》或《龙盘烛》配一套《福禄寿三星》;或者是一对《青狮》配一套《八仙庆寿》。如果是婚礼,就做《麒麟送子》。如果是当官后荣归故里,就做《龙凤呈祥》。有时候还要加上许多套戏曲故事或者是工程浩大的《黄鹤楼饮宴》之类,多到需要几张方桌才能摆下,还有抬着方桌巡游的仪式。这些在祭祀以后还可以食用。做寿、添丁等送祝贺时“大活”的工钱一般以“封筒”(即“红包”)的形式发放,同样的作品取彩头打赏的收入要高于平时,比较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