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塑
面花、面塑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中国最美-面花面塑》 / 面花面塑
2020-07-24
1835 0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面花、面塑艺术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品类,朴实并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面花民间俗称 “面羊”、“羊羔馍”、“花馍”、“面人”等,它们作为我国传统民俗观念的载体,广泛存在于民俗活动中,尤其是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城乡地区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应用广泛。面塑是以面为原料,以捏、塑、揉、压等手法创作的艺术品,相对于面花则观赏性更强。

面花、面塑的起源与中国面食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主食在先秦时期主要是粒食,到了汉代,麦类作物在北方广泛种植,而此时,石圆磨的改进和西域面食制作方法的传入,使中国主食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类食品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并开始出现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中说“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以面团塑成鬼怪头部形象”。面花、面塑艺术的萌芽时期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此时面食种类日趋丰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面食的制作情况,当时名曰“饼法”,书中记录了数十种饼类制作的方法。隋唐是面花、面塑艺术的形成时期,五代孙光宪在《北梦琐言》卷四中记载:(唐崔待中)“宴诸司以面及蒟蒻之类,染作颜色,用象豚肩、羊臑、脍炙之属,皆逼真也”。唐代封演著《封氏闻见记》中记载:“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幙,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以面塑代替了传统祭祀、殉葬等仪式中使用的祭祀品,如木俑、陶俑等。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唐永徽四年的墓葬品中,有一组用面制的女俑头和半身男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塑实物。可见,唐代的面食开始向祭祀、装饰功能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面花、面塑产生了。到了宋代,面花、面塑的发展更为兴盛,开始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梦粱录》中曾记载面花、面塑出现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民俗活动中也常将面花、面塑作为祭祀、献神的贡品。明、清时期面花在民间民俗中已十分流行,一部分面塑逐渐脱离食用功能,演变成具有观赏性的工艺品,一些面塑艺人身背工具箱奔走于城乡集市。近代各地区民俗中的面花,保持了独特的地方特色,面人艺术深受民间姊妹艺术的影响,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题材越来越丰富,与岁时节令密不可分,如清明节的寒燕面塑、七月十五的面羊儿等。面塑及面人作品,则主要用于收藏和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