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 富贵长绵美人图(半印半绘),清或民初,美国芝加哥田野博物馆藏
河北民间木版年画概述五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河北卷】》 / 古版年画
2020-07-20
1277 1

河北武强年画的风格样式的形成曾经历了发展过程,题材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多样,创作技巧不断完善。考察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必须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和研究,但由于旧时对民间艺术的偏见,年画又仅是在节日中贴饰于门户屋壁之上,一年一换,所以很难有作品保存,更难得有人收藏。清代后期有些来华的外国人曾有收购带回本国,但由于武强年画主要流行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在京津等大城市主要是“卫画”的天下,因而他们也不太容易购得,所以早期的作品鲜有流传至今者。据笔者目力所及,在俄罗斯的一些博物馆保存和收藏了一些清代武强年画,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也有一些收藏,有的开张较大,人物众多,表现小说戏曲故事,也有的宣扬治家修身的规范及吉祥形象的作品,刻绘较精,色彩偏于素雅,有的灯画集多个情节于一图,构图丰富饱满,可以看到明清传统小说版画插图和寺庙壁画的影响。其中吉祥画如大兴画店刻印之《摇钱树》,大幅戏曲故事画如恒兴画店之《白袍征东》《千里驹》,及前述之《呼延庆打擂》,和后来的武强年画艺术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这些年画有的刻版年代较早,可能在清代中期,有的延续到嘉庆、道光以后,因为木版刻成后可以延续印刷使用数十年,虽然有的是清后期印制和收藏,但仍保留了较早的风格面貌。类似者国内尚存有墨线印本,如武强年画博物馆收藏之《三侠五义》《秦英征西》,绘刻较精,艺术上体现着古拙浑朴之美,虽遗存数量不多,凤毛麟角,但弥足珍贵。还有一种雕版套印半印半绘的年画,有如杨柳青年画风格者,应是受到卫画影响,有的制作较精,多为中堂版屏等高档产品,由大画店生产,也有的做工较为粗率,类似杨柳青之“粗活”,还有些可能移植了杨柳青之画样。然而最能代表武强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者形成于清代晚期,当时武强年画已深入到城乡的千家万户,为适应其购买能力,开张向中小型发展,在绘刻上线条更趋于粗犷,人物造型作适当夸张,以五短身材为主,突出头部,并着重刻画眼睛,眉目传神,动作上带有戏曲亮相的痕迹,情节鲜明,意态生动,章法饱满严谨而富有装饰性,绘制中擅长用简洁的线塑造形象,着笔不多而神采迥出。制作上完全采用水印套色,不用人工彩绘,套版不多,色彩红火,对比强烈,单纯而富有变化,版画味道十足,为结合印刷要求色彩分布匀称协调,在刻版上巧用“云线”,既可表现云雾,又可代表烟尘,还可以填充空白以突出主要形象,又可分割画面,增加装饰效果,真是一举数得。这种粗犷质朴的风格,反而鲜明地体现出河北人民纯朴率直的气质。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武强年画的绘制创作实力明显减弱,一些作品受当时连环画小人书的影响,制作粗率,艺术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刻印了一些具有政治内容的新年画,但画稿皆出自专业画家,仅由武强艺人刻版,已非纯粹的民间创作,而沿续印刷的仅是一些旧版,神马占了相当主要的比重。(图15-1、图15-2、图16-1、图16-2)

从历史上看,武强的绘刻印刷人员皆来自民间,不少画师本身就是农民,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对人民的心理要求及审美爱好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年画的绘稿上一直注意绘、刻、印工序的紧密配合,通过销售将群众意见及时反馈到画店,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加以改进,因而使历年生产的年画作品从内容到艺术手法都能满足群众要求并为他们所喜爱,形成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庄家年画”。在民间也流行着不少关于武强画师和年画的传奇故事,热情歌颂年画的优美和民间匠师的精湛技艺,可惜的是画师的史料保存下来的太少,有待进一步搜集。

综上所述,较早印制的武强年画保存下来实属不易,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对武强年画曾给予一定重视,但不时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十年动乱”中不少珍贵的雕版和画样遭到焚毁,这些不可挽回的损失给今天的搜集和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可喜的是“拨乱反正”以后,特别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开展,武强年画的研究和搜集工作又重新恢复而且取得一定成绩。在武强县成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大力开展了对年画的调查搜集工作,有了相当数量的藏品,其中有些旧版弥足珍贵。国内的图书馆旧日的收藏得到重视,逐渐浮出水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均有不同数量的武强年画藏品,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收藏,然而有的雕版保留了清代中期的风格特色,已经非常难得了,本卷就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完成的。

本卷作品仅限于国内收藏,为了阐明武强年画的风格变化,在本文中适当选取了一些国外收藏作为插图,从中可以了解河北武强年画风格的发展和演变(图17~图20)。本卷还收录了一些河北省内不同地区刻印的神马,大都风格粗犷,造型上有的沿袭了传统的样式,有的则具有随意性,对考察民俗和研究民间美术亦有相当价值。由于编者的业务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尚望方家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