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4 徐延昭、杨波,木版套印,各纵44厘米,横25厘米,陕西汉中,陕西省艺术馆藏
陕西年画综述二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陕西卷】》 / 古版年画
2020-07-21
1050 0

二、汉中年画

汉中,古属楚地,也是西汉刘邦政权的发祥地。秦取汉中后,设立汉中郡;刘邦初为汉王,定都汉中,后灭秦、楚,建都长安,国号为汉,即出于此。汉中为历代陕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中位于秦岭、巴山之间,自古物产丰富,贸易发达,交通便利,往西往南,可抵四川;沿汉水东行,可达湖北。汉中作为陕南地区最为繁华的市镇,蕴藏着年画、木偶(图30)等丰富的民间美术,尤以年画中的门神画最为著称。

汉中年画始于清代中期,盛于民国初年,根据年画专家王树村先生记述,20世纪80年代初,汉中已几无年画作坊。王树村曾于1962年赴汉中考察,根据当时年画老艺人口述,在清道光年间汉中已有不少作坊印刷门神,光绪年间是汉中门神行业的黄金时代。那时的画店平时经营纸业,旧历秋收后至年底生产年画,从艺者逾百人,较大的作坊至少十户以上,印数达百万张。每逢腊月,画贩云集,畅销陕、豫、鄂、蜀、陇、青等省,成为陕南地区民间年画中心。民国以后,汉中年画作坊仅剩五六家,发行量也大不如前,期间也曾有石印年画流入汉中,但传统木版年画印制一直持续,并可能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也未中断。

汉中年画作坊多集聚在东关(图31)及中山街,后逐渐发展到洋县城关、穆家村、水仙坝和南郑协税、庵坎等十余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庆福诚”(原为“永隆祥”)、“兴泰和记”、“永兴龙”、“永和丰”(后改为“丰和宣”)、“德生成”等几家画店。其中位于中山街的“庆福诚”于清光绪年间开业,主要制作“秦琼、敬德”等套色门神。位于东关南开巷的“永隆祥”于辛亥革命后开业,该画店的画工张在东于1958年病逝后,无人继承其事业,此画店的画版损失殆尽。其他画店也均在解放后因经营不善或后继无人而关门,画店的老画版也基本被烧毁。汉中年画在民国最盛时期,门神除行销陕南以外,还经勉县,过嘉陵江而销往甘肃南部的徽县、礼县及天水等地。

从如今遗留可见的汉中年画来看,汉中年画主要以门神和纸马两类为主,且风格和关中地区的年画大为不同。其中门神更是占据十之八九的比重,尤以武门神画样占大多数。汉中门神版样较古,题材广泛,艺术风格与其他地区迥然有别。内容都是战国、汉、唐、宋等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除了众所周知的秦琼、敬德,燃灯道人、赵公明外,还有如孙膑、庞涓,马武、姚期,裴元庆、李元霸等。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女将门神,以及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设为一对门神的赵云、伍子胥等。文门神也有一些,其题材内容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年画大致相同,如《天官赐福》《万国来朝》《状元插花》等,此外还有穿袍服的秦琼、敬德和杨波、徐延昭等忠臣良将。“秦琼、敬德”版样最多,并采取各种不同服饰和动态的表现手法,有骑马的、提鞭的、抱鞭锏的、座虎的(图32)、上朝的、披袍的等六种。另还有根据杂剧《南极登仙》中孙思邈弃官为民的故事创作的《对敬德》,即一对门神都是黑脸的敬德,不似常见的一白(秦琼)一黑(敬德)。其他如“孙膑、庞涓”,“马武、姚期”,“李元霸、裴元庆”等大多由历史小说中来,但还是有汉代画勇士以卫门户之余韵,也可看出门神形象在晚清民国以后由神话人物开始向历史英雄人物的转变。汉中门神在体裁上分大幅和小幅两种:大幅又称车门神,高95厘米左右,多贴在商号和有钱人家大门上;小幅高54厘米,多贴在普通人家门上。

汉中门神20世纪60年代几近失传,故现在保存下来的形式均为传统旧样,风格浑厚雄健,与众不同。汉中的门神形式多样,有立有坐,有骑马,有跨鹿,神态不一,姿架各异,画风高古,饶富装饰之趣味。武门神除孟良、焦赞头戴软巾外,其余大多顶盔贯甲,项系围帛,腰扎包肚,身披战袍或穿战裙,足登战靴,手执兵器(图33)。面部五官加大,肩宽颈短个子矮,身形挺胸腆肚,威武壮观,犹如庙中彩塑之天王力士,给人以器宇轩昂、勇猛健壮的感觉,这种夸张变形的手法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助于增强人物的气魄和力量。这一手法也体现在用笔用刀上,画稿用笔粗犷古拙,刀刻的木纹遒劲有力,挺拔豪放,人物的衣纹线条转折多变,充分发挥了刀线的配合作用。在人物面部,为了突出其英勇,多勾花脸,如敬德、马武、姚期、庞涓、李元霸等人面部都有细致的勾描,这些颇具图案化又突出性格的脸谱并非秦腔、京剧等戏曲角色的脸谱,据王树村先生推断可能为陕西古老的“社火”脸谱的勾画方式。也可能根据当地民间戏曲汉调桄桄或端公戏的脸谱勾画方式而来。汉中年画中的文门神则多戴紫金冠,穿海水江崖蟒袍,腰横玉带,足踏朝靴或抱笏(图34),或扶剑,或捧爵和官帽,脸庞圆润,神色怡然。汉中门神对文官和武将的刻画充分印证了民间画工口诀中所说的“文人一颗钉,武将一张弓”的画法。人物在画面中的设置较陕西凤翔的年画高大,顶天立地,几乎占满整张纸,构图饱满。

汉中年画印刷所用的纸主要为四川产的竹纸,印画前先刷一道白粉,俗称“粉笺”,其用意是为了遮盖竹纸本身的黄色,增加纸的亮度,使纸质洁白柔韧,从而衬托出汉中年画特有的苦绿、橘黄等色,显得画面更加浑厚、古朴,富有浓厚的乡土味道。汉中年画的颜料采用矿、植物依古法炮制而成,如槐黄是用槐花上锅炒制,而后加矾水搅拌,沥出黄汁,沉淀后使用。红色用四川生产的胭脂木,用水煎汤而成,有时也在胭脂木熬制的玫瑰紫色中加上云母粉或白粉,合成淡红色。橙黄则用章丹石色,古雅典丽。这些色彩较为沉着,经久不退。在色调上以大红大绿为主基调,多用桃红、橘黄、苦绿等色,配上轻快明朗的槐黄,又用遒劲有力的墨线勾勒。这些颜色互相对比,造成画面鲜明、艳烈、浑厚、沉着的效果,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汉中门神用色绝不使蓝,苦绿后用品色,这可能因为汉中很少种靛青,故无蓝色。在刷印套色方面,汉中的门神先用墨线印出轮廓,再印黄色,后橙黄,再绿色,最后是紫色。刀刻的线条粗而有力,加重衣纹分量,流畅飞动,增添了画面的垂沉之感,更衬托出人物威猛骁悍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