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李继友
社火脸谱历史沿革
《中国最美-社火马勺脸谱》 / 社火马勺脸谱
2020-07-22
4830 0

社火,泛指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杂耍。也有人称为“射虎”,意为取正压邪、祈福求祥也。

1.社火与古代祭祀

社火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人多有记述。宋朝诗人范成大《范石湖集·上元纪吴中节物俳偕体三十二韵》云:“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其自注为:“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与范成大同时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记载:“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由此可知,社火的历史非常久远,它的历史发展也相当复杂。

顾颉刚《古史辩》第一册自序记载:“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各等的社。但看春秋战国间人的称述,社神的权力甚大;大水大旱不用说,日食亦用牲于社,决狱和处罚亦在社,祈求年谷和年寿也都在社,军旅中又有军社,似乎社是宗庙以外的一个总庙。”又说:“社会(祀社神之集会)的旧仪,现在差不多已经停止;但实际上,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祟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说明了社火与早期的祭祀仪式有着密切关系,更确切地说,社火与祭祀社神有关。

2.社火脸谱溯源

关于我国戏剧脸谱产生的渊源问题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我国戏剧脸谱系从唐代乐舞“大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实际上我国的“乐舞面具”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汉书·礼乐志》曾记载:“常从倡三十人,常从象人四人。”颜师古注:“孟康曰:象人,若今戏鱼虾师子者也。”韦昭曰:“著假面者也。”师古曰:“孟说是。”说明彼时已有人戴动物之面具的象人舞出现。《周礼·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殴疫。”郑玄注:“冒熊皮者以惊殴疫之鬼,如今头也,时难(傩)四时作,方相氏以难(傩),却凶恶也。月令季冬命国难(傩)。索,瘦(搜)也。”这段所述即后世所谓的打鬼节。打鬼的人戴着假面具,穿着奇怪的衣裳,拿着武器,做出颠狂的样子,进室内到处乱打,以此和鬼物争胜,使鬼物害怕而逃遁。

陕西系周朝发祥之地,周代文化处处留下痕迹,今天的社火应是周代傩舞的沿袭。依据是,第一,二者目的一致,均有“避邪去瘟”之功能;第二,今天的社火中也有“方相”这一角色,其状狰狞,拟出于“掌蒙熊皮”之说;第三,社火以前是戴假面具演出的,后来才被笔墨勾画所代替,陕西民间一句歇后语说:“西瓜皮刻兽脸——穷凑付。”拟为过去耍社火戴假面具,源于古代的“魌头”(兽脸)之佐证;第四,社火脸谱造型,艺人们极注意鼻部图案的描绘,除了勾画色彩之外,还要用“大红金”(即中药用“赤金”)进行粘贴,以示丰采,拟为古代傩舞的“黄金四目”之沿袭。

综上所述,社火脸谱应是由汉代象人假面,周代傩舞魌头等演变而成。社火脸谱应比其它戏剧脸谱历史更悠久。

3.社火马勺脸谱的产生

社火脸谱起初是直接绘制在表演者脸上的,在社火的表演程序中,化装是神圣而关键的一步,而脸谱更是社火艺术形式的标志和内容的展示。社火脸谱通过化装去陈述角色,暗示角色的姓名、身份、本领、相貌、性格和所代表的内容,使人能够识别他并联想与其相关的故事。

社火马勺脸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继友先生在继承陕西社火脸谱的基础上,将社火脸谱与民间避邪马勺相结合,创作出的一种新的社火脸谱艺术形式,也是社火脸谱艺术与民俗的巧妙结合和应用。

过去在陕西地区的农家中常常看到这种木制马勺,它原本是一种生活用具,圆形马勺是用来盛水的,长形则是用来添加饲料的。马勺大多选用桃木或者柳木制成,古代民间人们认为这两种木头本身就有避邪的作用。马勺脸谱是用马勺当作绘画的载体,按照社火脸谱样式及绘画程式在其上进行勾画、涂色。绘画时注重眉、眼、嘴的装饰,以夸张的手法勾画人物五官,强调色彩对比,以突出表现角色特征,使绘制的人物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如今,社火马勺脸谱已被人们悬挂在厅堂居室里,用作扶正祛邪,镇妖降怪,也作为表达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等美好愿望的吉祥物。因此马勺脸谱深得人们喜爱和崇尚。1987年10月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到访李继友家,看到他画的几百个社火脸谱马勺时,欣然提笔写下了:“在继承社火脸谱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马勺脸谱,可喜可贺。”由此,李继友首创的这种艺术形式,有了“马勺脸谱”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