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艺术的“手艺人”

2020-06-10
 815   0

这里是张村镇五湖村,走进这座稍显偏僻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博物架上一排排造型各异的陶瓷素胎,虽未上釉完工,但依旧可以看出原始的精美造型和纹饰。烧制好的瓷器,釉瓷青色温润,古朴端庄。

这座院落的主人名叫吕铁,在陶瓷业内被称为是当代“邓瓷”的复原者。据他介绍,在中国陶瓷史上,豫西南区域有史料记载、有窑址可寻的古窑,只有“邓窑”,所烧制的瓷器则被称为“邓瓷”。“邓瓷”在文献中的地位在耀州、龙泉瓷之上,是宋代全国青瓷的典范。

“邓窑首先说始于唐,兴盛于宋,至元明,他这个时间很长,再往前推1958年的时候,邓州都作出了恢复的决定。我们邓州出土的瓷片,要比内乡瓷片高出好多等级,就像官窑和民窑之分,邓窑本来也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专家学者,中国的瓷制厂,很明确的表示邓瓷的地位,不但从学术,而他们的整个学术发表的论文上和郑州大学都可以查到,把它变成现实,能真正烧出来,走出去,这才叫恢复荣光嘛。老祖先留下来的很好的一个记忆,需要传承,然后大家共同去参与,去体验,用新兴的手段,让大家积极的参与。真正把我们邓瓷打造成邓州一个耀眼的名片。”

2013年5月,内乡乍(zha四声)曲乡邓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消息对从小酷爱历史的吕铁带来不小的震动。

吕铁认为,邓瓷是恢复邓州唐宋文化的重要组成,不能让邓瓷像仲景品牌那样再次成为邓州人眼前的过客。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文化艺术、邓窑从民窑变为官窑,烧制工艺推向极致而畅销海内外七百余年,这么辉煌的历史不能就此失落。

2013年开始,吕铁决定恢复邓瓷烧制技艺,先后投入150多万资金对我市境内的土壤进行鉴定、经过三年多、上万次的试验,终于使邓瓷烧制技艺得以突破,将失传了近700年的邓瓷技艺成功恢复。

在今年的五四青年颁奖典礼上,吕铁荣获“创新创业好青年”荣誉称号,在他骨子里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结合现代艺术设计和实用功能,打造好邓瓷这个文化品牌,让邓瓷产品走近百姓生活,成为邓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和富民产业。

比起陶瓷,这些艺术家们正从事的木刻版画技艺历史同样久远:古代印刷术中图像印刷部分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从唐朝传颂经文为主的版画到20世纪30年代,鲁迅提倡兴起的现代创作版画,现在,版画和国画、油画并称三大传统绘画艺术。

“画家,他的思想里想什么表达什么内容,都可以用版画可以表达,就是可以表现自我,往艺术方面靠。搞了这个版画以后。我觉得这个版画对我们邓州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入手比较快。邓州有一个职业高中,过去培养了很多美术方面的人才。邓州的人口多,搞美术的人也比较多,我的最终目标是打造邓州版画之乡,文化部命名的邓州版画之乡,出去以后我们有版画这个名片。”

今年64岁的王克勤外表朴实,言语诚恳,高集镇的老家就是他现在的版画创作室,一张工作台、各类雕刻刀、各色油墨,屋内摆满了他创作和获奖的作品。

2006年,有着深厚绘画基础的王克勤开始潜心学习版画创作,他认为木刻版画的平面造型艺术,有其独特的刀味与木味,刀痕梳理出的线条可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这样一米见方的版画,一刀刀的雕琢、修改,可能要低着头刻上近一个月,这是一种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条件简陋,收入微薄,但这丝毫没有动摇王克勤对版画艺术的追求。

学习版画的第二年,王克勤首部作品《蜘蛛人》入选“纪念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乡村、人物、工业、自然美景等在他的刻刀下灵动呈现。从2006年年过半百时开始学习版画,10余年里,王克勤的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受到多家美术馆竞相追捧收藏。

2011年,在王克勤的动员下,吕中田、曾光定等一批邓州本地的书画家开始加入版画创作队伍。《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获“全国工业版画研究院第三回年展”最佳创作奖;《湍河渡槽工地)》荣获最佳创作奖; 2017年全国27家工业版画研究院161幅版画作品入选,邓州占据5席,被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目前,我市版画创作团队达到50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传承这门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