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历史沿革
《中国最美-泥塑》 / 泥塑
2020-07-21
974 0

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传奇、戏曲、民俗事项,也有各类寓意吉祥的动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国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广泛地用于乞子还愿、家庭供奉、辟邪镇宅、娱乐游戏、装饰、送礼等各种民俗活动和生活日用之中。

当泥塑尤其是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泥彩塑,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时,泥塑便从日常生活中走出来,成为案头的摆设和审美对象,成为真正的泥塑艺术。

泥塑的起源,与人祖女娲有着密切关系。民间传说,在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这大概是最早的关于泥塑的传说。

我国泥塑艺术可考的历史上溯至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史前文化有多处考古发现,例如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猪、羊,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泥猪、泥羊头,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的手捏泥塑。自新石器时代之始,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过。发展到汉代,大部分随葬物品都是泥陶塑动物、陶仓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唐代,随着道教的发展与佛教的传入,泥塑艺术发展到顶峰,并且在宋代更加应用广泛和做工精美。北宋时期,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有这样的记载:“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可见,泥塑已经不只是为宗教祭祀服务,小型的泥人摆件、泥玩也发展起来。元明之时,商业渐渐发展壮大,明代开始逐渐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作坊。至清代,泥塑已经形成南北两种风格流派,典型的代表为北方的天津“泥人张”、老北京“兔儿爷”,南方的无锡惠山泥人、广东的大吴泥塑等,泥塑艺术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