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缎绣花云肩,民国 ,天津
织染绣历史沿革
《中国最美-织染绣》 / 织染绣
2020-07-21
1945 0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丝绸的国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培育出了灿烂的纺织技艺及其装饰艺术——织、染、印、绣、缂丝等传统工艺,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对生活的期盼表现得如诗如画。经过千百年的孕育和发展所形成的三大名锦和民族民间织锦、传统手工印染、四大名绣和民族民间刺绣等技艺,呈现出中国传统织染绣精湛的工艺文化和艺术魅力。锦绣中华,这一富有诗意的称谓,是对中国悠久灿烂的染织绣文化最为形象的概括。

1.织锦

中国纺织文化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至今都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手纺和织锦工艺。考古发现证实,4700年前我国就已有质地较为细密的丝织品,商朝时就能织出菱形斜纹锦,周代已有多色提花锦。战国时期织锦品种繁多,绚丽多彩,纹饰除菱形外还出现了“对龙”、“对鹿”、“舞人锦”。汉魏时期的纺织产地遍布全国,各地都有代表品种,花色十分丰富,仅绫一类就有十几种。三国时期,在四川成都平原,蜀锦已经成为织锦名品,远销国外。蜀锦图案丰富多彩,传统的产品有雨丝锦、条花锦、散花锦、方方锦、灯笼锦、浣花锦。蜀锦有别于其他织锦的重要特点是,它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经锦工艺——在经线上织花,质地厚实紧密,色彩光洁艳丽。

南北朝时期丝织物纹饰更加丰富,纬线织花锦已很精美,如北朝的“夔纹锦”、“树纹锦”、“方格兽纹锦”。此外还有精致的经斜纹锦如“套环对鸟纹锦”、“套环‘贵’字纹锦”等。北朝的织花毛毯已使用了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唐代大量的织锦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出口到境外,图案更加丰富,织造更加华丽。

宋代丝织品种进一步丰富,在文人中盛行的收藏、玩赏之风,促使织锦和缂丝等高级织品的织造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产于江苏苏州的宋锦远近闻名,宋锦色彩清新雅致,含蓄古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达晕锦。此时的缂丝既有鸿篇巨制又有精巧小品,还能和绘、绣结合得巧夺天工。元代独具特色的织金技术的采用,使丝织品的花型更加华丽优美。

明清时期,丝织业高度发达,以南京云锦最为著名。云锦,因其锦纹瑰丽、犹如云彩而得名,是江苏南京各种传统提花丝织品的统称,它工艺精巧,种类繁多,图案有龙凤、百子、牡丹等近千种。纬线织花的妆花工艺和金丝、孔雀羽等贵重材料的使用,使云锦变得更加名贵,它是历朝宫廷御用的丝织品,享有盛誉。除汉族的蜀锦、宋锦和云锦三大名锦外,中国织锦中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织锦,如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傣锦、壮锦、苗锦、侗锦、黎锦和毛南族织锦等。

2.印染

中国的传统印染技艺多种多样,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00多年,“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说明此时的印染工艺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传统印染包括了蜡染、夹染(夹缬)与扎染(绞缬),它们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印染技艺,后来,又在夹染基础上出现了漏板刮浆的蓝印花布工艺。

蜡染,古称“蜡缬”,也叫做“蜡防染色”,是在白色布坯上用蜡液绘制出花样,继而将布料放入低温的靛蓝染缸浸染,利用蜡的排水性进行留白防染,染色后,将染好的布放在沸水中煮以除掉蜡液,最后去浮色,就制成了蓝底白花的蜡染布。蜡染的历史非常悠久,西南地区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们早在秦汉时期就掌握了蜡染技术。南北朝时,蜡染工艺除了染制棉织品,还用于染制毛织品。隋唐时期蜡染工艺继续发展,到了宋代已经相当盛行。明、清时候黔中一带也多使用蜡染衣料。至今这种工艺依然在我国西南苗族、布依族的很多地区传承。

扎染,古称“绞缬”,俗称杂花布,是一种古老的结扎染色的工艺。它根据设计的图样用针线将布料缝成一定的形状,或者直接用线捆扎,抽紧扎牢后使布料皱拢。染色时折皱处不易被染色,而未捆扎处则很容易着色,从而形成特别的晕色效果。扎染出现于秦汉时期,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史上有名的“鹿胎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代更是风靡一时。宋代,扎染制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甚为流行,历经数百年,扎染技艺不断创新,更趋完善,现在这一技艺主要保留在云南大理周城和庙街等地,是云南白族擅长的传统染织工艺。

夹染,古称“夹缬”,起源于秦汉时期。它是将布帛夹于两块刻有同一花纹的花版之间进行染色,故称“夹染”。秦汉以后,已有夹缬等镂空版印花工艺开始使用。南北朝时期,蜡缬、夹缬和绞缬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应用也很普遍,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出多色杂缬和镂空工艺。唐代印染工艺广泛运用于服饰和居室饰品的制作上,图案样式丰富,有对称式、团花式、几何纹式等。宋代已有用石灰和豆粉调和成的浆料为防染剂的漏版刮浆印花布技术,时称“药斑布”。辽宋时期,夹缬印染从多彩夹缬变为单彩的蓝夹缬,后来为增加产量,提高效率,采用了漏版刮浆方法制作印花布,这就是传承至今的蓝印花布工艺。明清以来,单色浇花布、各色浆印花布制作技法又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印染工艺。

传统的染色技艺一直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至今,我们还能见到用扎染、蜡染、蓝印(漏版刮浆)、彩印、戳印等传统工艺制作的印染花布和各种实用工艺品,它们分别从古代的绞缬、蜡缬和蓝夹缬等发展而来,延续至今。在江苏南通、浙江桐乡、湖南湘西、云南大理和贵州苗乡,常能见到这些充满乡土气息、古朴雅致的传统印染艺术品。

3.刺绣

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是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制品。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龙凤绣品已经非常精致;马王堆墓葬的绣衣和绣品,图案以“辫绣”的线来造型,花纹千姿百态,色彩斑斓,这些织物表明汉代的刺绣已经发展到极高水平,还出现了平针、平针铺绒、辫绣、钉线绣等多种针法。除了传统的菱形花纹外,还有各种兽纹、云纹、卷草纹及其它几何纹样。

南北朝时期的绣品中出现了用锁针法绣的复杂的花鸟纹样,并因佛教影响而出现了风格独特的刺绣佛像。这时期的刺绣线条流畅如画,背景和佛像的针法能协调一致,晕色方法的使用,加强了刺绣形象的质感。

唐朝的刺绣出现了纯欣赏性的绣字和绣像,其针法随题材的改变而更加丰富。撮金线和压金片技术在当时相当普遍。辽宋时期,刺绣工艺更为精致,呈现出整齐秀丽、精巧玲珑的风貌。

明清时期,刺绣工艺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苏绣、湘绣、潮州绣(后称为粤绣)、蜀绣、顾绣、京绣、鲁绣、汴绣等影响后世的刺绣流派,它们针法丰富,工艺精湛,各具特色。各地流行的民间刺绣则是属于原创性的,如中原的汉绣、晋绣等民间绣活儿,苗族刺绣、水族马尾绣、土族盘绣、黎族龙被等少数民族刺绣。各种民间刺绣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成为保留传统文化、美化装饰生活的重要媒介。

传统织染绣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积累,它所包含的传统工艺技术、文化、科技内涵极其丰富,是历代艺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价值。它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灿烂的物质文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