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 元“灰白色地刺绣人物花卉纹葫芦形香囊”
刺绣历史沿革
《中国最美-刺绣》 / 刺绣
2020-07-24
1444 0

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手工艺之一。我国20多个地域的传统刺绣技艺,被确定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纵观我国刺绣艺术的发展历史,长时间以来因地域、民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异的艺术风格。

谈到刺绣,人们会联想到“绣针引彩线”的刺绣手艺,即刺绣离不开“针”,在未有钢针之前,先人用的是“骨针”。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了一枚“骨针”,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编织工具,用以连缀物质了。(图1)

商代织绣工艺已相当发达,到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有了大的发展。此时,齐鲁地区织绣工艺最为鼎盛,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湖北江陵九店401墓出土战国“绣衣俑”(高50.2厘米),说明绣衣在贵族中已应用得较为普遍。(图2)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那一时期的刺绣工艺水平可以从1947年陕西宝鸡茹家庄鱼伯墓出土的两件“辫子股刺绣印痕”窥见一斑。这两件绣品的长、宽分别为5厘米×9厘米,5厘米×5厘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绣作。这种刺绣,系先用黄丝线在染过色的丝绸上绣了纹样的轮廓线条,再以毛笔蘸色在花纹部位涂绘大块颜色。色有红、黄、褐、棕四种,其中红色为天然朱砂,黄色为石黄,在这两种矿物颜料中加入粘着剂以后涂染织物,有一定牢度,色相也非常鲜明。其他颜色是植物颜料所染。(图3)

从已发现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221年)的刺绣品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绣品针法以辫绣为主,个别部位间以平绣(又称直针绣)。在绣法上能根据花纹需要,灵活巧施,如面积大的花纹,采用多条辫子股并排施绣,不露绣底,也能绣得细密整齐。(图4)

汉代到东晋(公元前206年至420年)刺绣仍以辫绣为主。但技法更为成熟,特别是多色绣线的运用使绣品图案、花色显得更为丰富,还出现了“齐针绣”“铺绒绣”“网绣”这些新针法。1972年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烟色绢地信期绣纹样,色彩温暖,富丽高雅。(图5)

汉代刺绣以花草等装饰图案为多,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作品数量极少,可是在1959年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东汉浅黄绢刺绣人物图(长7.5厘米,宽7.5厘米),似为少女初学之作,尚未全部完成,红色绢地上还残留墨线画稿的痕迹,但它却是当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物刺绣作品。(图6)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以后,刺绣开始逐渐走入生活用品范围,出现一些专用于装饰的制品。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刺绣也开始运用到佛教艺术中,绣艺针法进一步提高,传统的辫绣更为精细。根据纹样需要,以高超技巧、转折圆点作满幅施绣;在齐针的基础上,还出现滚针绣和钉线绣。(图7)

唐代刺绣无论是图案纹样还是刺绣技艺均有新的突破。针法运用上,除了进一步完善自南北朝以来的平针绣、滚针绣等技法,还创造出套针、戗针、接针、缠针;尤其是在金银线绣基础更加完善的平金、钉金新针法。从陕西法门寺出土的“蹙金绣短绣衣”同当代粤绣(潮绣)钉金绣相比,足见距今一千年的绣衣,其刺绣技艺之精湛完美,令人无不惊叹古人之聪慧。(图8)

1997年新疆伊犁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的“唐代红地缀金珠刺绣花纹残片”,由两片纹样不同但工艺相同的红色菱纹绮和褐色绢缝接在一起,分别用大小金珠、珍珠点缀,组成植物、几何纹样。这种缀珠刺绣的表现技艺既是民间创作的艺术珍品,也说明我国珠绣工艺在一千年前已相当成熟了。(图9)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我国南方的刺绣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1975年苏州虎丘云严寺塔第二层塔心窟中发现“紫绛绢刺绣宝相睡莲经帙”。经帙的中心部分绣一大朵正面莲花,四周枝叶对称缠绕。针法:花瓣用散套针,针脚均齐;莲叶用集套针,丝理向叶心汇集,叶边勾线为双勾;花枝用接针,圆转自如,两针衔接处藏针不露。整幅莲瓣色彩金黄,配淡绿色,浅蓝莲叶,绿色缠枝,色彩秀丽淡雅。(图10)

我国刺绣在唐代以前多为服饰的美化,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刺绣艺术欣赏品进一步完善,使得欣赏性绣品同日用刺绣品双双步入发展轨迹。刺绣时多采用名画家画作,特别是盛极一时的花鸟画家作品。北宋“刺绣梅竹山禽图”可说是此类刺绣作品的典型代表。首先是绣线劈丝极细,细于绣地绢织的经纬线;其次绣线彩度低,以间色调的深浅褐、深浅绿、深浅赭以及白色等为主;再次是绣法上表现了高度的技巧,为了表现动植物的真实形态和生理情趣,几乎开启了后世明、清刺绣中繁多的针法,例如在绣梅树的树干和竹叶时,使用了前后针渐次晕色的“戗针法”,树干则用“套针法”,而且将简单的“单套针”改进为“双套针”,加上“旋针法”,都是便于表现苍劲树干的绣法,使老树枝干盘结虬展能够曲尽其妙;表现树干明暗和嫩枝以及禽鸟,都施以不同的针法达到栩栩如生的盎然生趣,将刺绣带入状物写情如同绘画作品的至高境界。(图11) 

宋代因为宫廷刺绣和民间刺绣蓬勃发展,给后代刺绣奠定了基础,为元代(公元1206至1368年)刺绣融汇民间手工艺创造了条件。例如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出土的元“灰白色地刺绣人物花卉纹葫芦形香囊”(内蒙古博物馆藏),此香囊为葫芦形,下缀丝带编结的穗带,葫芦呈扁圆形,一面织物为白色绫,刺绣人物故事;另一面为罗织物,上半部绣三个人物,下半部似为一女一男。人物四周填绣各色花草,两葫芦中间缀黄褐两种丝带编结的小花。葫芦下缝缀用褐、蓝、黄、白四种丝带编的小结,还有两颗绿色的球状花籽。此件绣品为元代开创刺绣同编织、带饰相结合之先河的成功范例。(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