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玺增博士和牛宝明学者复制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窄袖袍服工作照
传统服装的制作工具与工艺流程
《中国最美-传统服装》 / 传统服装
2020-07-24
2563 0

(一)制作工具

1.剪裁工具

剪刀、尺子、画粉、钻子、点纸器(描线器或擂盘)、胶带、钉书机、夹子、橡皮图章、号码图章、样板边章。

2.缝纫工具

缝纫针、车针、缝纫机、镊子钳、锥子、大头针、浆刀。

3.熨烫工具

熨斗、喷水壶、垫烫布、烫单、长烫凳、铁凳、袖烫板、驼背烫板、烫衣馒头。

(二)传统服装制作流程

1.周代礼服制作工艺

在周代,针对纺织原料(丝、麻、葛)和染料的征集、缫丝、纺绩、织造、练漂、染色以至服装制造,朝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生产程序与管理制度。冕服和龙袍之类的礼服生产更是在朝廷统一、严格的管理下完成,任何个人不允许私自织造。

第一步:缫丝

缫丝,即从蚕茧抽出蚕丝,是冕服制作的第一步。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在周代,丝的加工为九职之嫔妇所职,她们加工好丝后交给“典丝”。

第二步:春练

在春季,典妇功给典丝与典枲提供所需的丝枲材料,到了秋季再收取制好的丝,根据粗细和品质分类,将品质最好的丝交给典妇功,置于内府收藏,为周天子和王后专用。典丝与典枲留下品质一般的丝,以作臣子之用。接下来是练丝帛。练丝分灰练和水练两步:先用灰水浸泡绞丝七天,练去部分丝胶。接着用井水浸润加上日晒,再练去部分丝胶,以便在织造过程中避免摩擦而保护丝纤维。练帛则需先用楝木灰和蚌壳灰浸渍多次,再经过七天水练,充分脱胶以利于染色的匀度和牢度。练丝帛由“氏”承担。“氏”将所练的丝入于“典丝”,然后“典丝”将其交给“染人”。

第三步:夏秋染

在1860年前,中国的服装染色都以植物为原料。在周代,人们使用的染草种类已经很多,如茅搜(染绛)、橐芦、豕首、紫茢(染紫)、马蓝、板蓝(染青)、蒨(染赤)、象斗(染黑)。“掌染草”(即负责收集草类染料的官员)收取染草,到了染五色的秋季,将其交予“染人”。“染人”完成染彩丝工序后,到了冬季,便交予“典丝”。

第四步:织造

“典丝”将彩丝交给宫中的“女御”。“女御”在“内宰”的指导下,将彩丝织造成整匹的缯。内、外工织造好缯后,“典丝”选择其中质量上乘的交给“典妇功”。

第五步:缝制

“典妇功”将缯交给“缝人”缝制冕服的衣裳,“缝人”缝制好之后,再交回“典妇功”。

第六步:画绣

冕服最具代表的特征之一是衣裳上的十二纹章。上衣之纹章画缋,下裳之纹章刺绣,负责加工其事的为“画缋”官职里的画工与绣工。上衣之纹章,相对简单,画工只需画图案之后,缋事即告成。而下裳之纹章则稍复杂,先描画,再刺绣,因此有画与绣两道工序。按照“缋之次”、“绣之次”的配色表现纹章,完成后给“典妇功”。

第七步:收藏

至此,冕服之衣裳的全部过程完成,成品藏于内府。

第八步:穿用

穿用时由司服根据仪礼场合选用适合的冕服交给女御,再由女御奉呈天子。

2.清代礼服制作工艺

清代礼服的制作从设计到制成的程序非常复杂。它要经礼部定式或皇帝亲自命题,由敬事房太监传送到宫廷如意馆或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再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然后连同批准件送发三处织造驻京“家人”,再由三织造驻京“家人”传送到三织造,三织造机工绣匠织造出面料,最后送交皇帝或主管官员提出修改意见。如此反复数稿,方成批生产,以为定制。定制好的面料交付内务府尚衣监缝制成衣。

第一步:命题

经礼部定式或皇帝本人亲自命题。清皇帝龙袍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组成。袍裙为方形右衽,腰间有腰帷和襞积,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和马蹄袖端组成。上衣两肩及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为八宝水平,披领、袖端、下裳侧摆和下摆用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再加镶海龙裘皮边。质地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刺绣及缂丝。

第二步:画样

敬事房太监传送到宫廷如意馆或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无论是皇帝的圣旨还是后妃的懿旨均对龙袍织作阐述得十分具体。龙袍的小样出自宫中书画人之手,均画在40cm—50cm的宣纸上。画人先用淡墨勾勒出龙袍的前后轮廓和各种图案位置,然后在白描稿的基础上用矿物颜料着色。画稿完成后,要加贴带圣旨的黄签。故宫至今尚收藏有一批清代龙袍的小样,绘制精细,尺寸比例准确,是珍贵的宫廷服饰资料。

第三步:审稿

宫廷如意馆或内务府画师绘制好重彩工笔画稿后,交付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审阅合格后,由总管大臣指示造办处官员根据圣旨或懿旨拟好下行的公文,文中写明织造物件的款式、数目、颜色规定和交货期限。

第四步:送发

公文、样单和画样由南京、苏州、杭州三织造局送交长期驻在京城,等待从宫中接活的“家人”承接。这些“家人”一般都长驻京城,在内务府的文书上还有他们的签名。从内务府拟文到交与驻京家人,中间不过耽搁七至十天。

第五步:织造

样单和画样由三织造驻京家人传送到三织造。在清代,清朝政府有四处官营织造局,即北京织局和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杭州织造局。其中,北京织局也称内织染局,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可并称为“江南三织造”。这四处织造局负责了除进贡外的清朝宫廷全部服用和赏赉用的绫、罗、绸、锦、缎、纱、绒、妆花、缂丝、刺绣的生产任务。

三织造接到“家人”火速送来的内务府公文后,立即组织织匠、挽花匠、染匠、络丝匠、纬络匠、打丝匠等各种工匠精选原料,按单织作,每道程序严格把关。在织成匹料的机头部位织有“杭州局”、“直隶苏州府织造”等字眼,标明产地。龙袍的织作往往按照规定尺寸,所织成的一匹即为一件龙袍料。

除了织造袍服面料,三织造还要将一些附属的配套面料织造好。每件织成、绣成衣型的半成品衣料还需一同织造衣料的配件。如一件织成绣成成衣型半成品的龙袍面,还需“贴边、石青领圈、扯襟、袖头、接袖、综袖”等配件。

第六步:运送

为督促江南三织造完成钦命,内务府往往也向江苏、浙江巡抚传达上谕,令其协助筹办资金,监督龙袍的织作进度。在龙袍加工齐活后,再组织车辆、船只,水陆联运,刻不容缓地将上用织绣成品运送到北京,交造办处登记,以备呈览。这些织绣好的“特制衣科”,均需装入用楸木、紫檀、花梨木做成的高9.5cm、宽37cm、长54.5cm的长方形盒子里。一个盒子装一件衣料,在盒子盖中间刻上或贴上所装的衣料的名称。比如:其上刻有“上用龙袍”、“上用龙褂”、“上用马褂”等字样。装好盒之后,按“上用者陆运,官用者水运”运至京城交给内务府,收藏在内务府下管的缎库里。

第七步:缝制

据《大清会典》记载:服饰面料运到宫里以后,由内务府下管的造办处及帽房、针线房和尚衣监负责为皇家人员缝制服饰用品。清代尚衣监沿用明制,掌管皇帝所用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袜的缝制工作。造办处下设7个作,即银作、铜作、染作、农作、绣作、花作、皮作,每个作各有分工。衣作负责后宫殿及官眷们的各式礼仪冠服制作,绣作负责绣造各类御用、常用的衣服及领、袖、荷包等服饰用品,这些工匠皆是男子。制作内廷一般便服(贴身内衣)及靴、鞋、袜、帽、被、褥等的机构有帽房和针线房,制作人员均为妇女,从事内廷一般服饰用品的缝制工作。接到三织造送来的面料,尚衣监的裁作、绣作再分工合作,衣上加绣,裁掉多余的衣料,缝制成品。

北京皇城内的御用监下专设有缂丝作,专门负责御用缂丝袍服、日用品的生产。宫廷绣作则主要绣制龙袍和各级官员服装上的纹饰。

第八步:质检

清代皇帝每年自己穿用、按年例赏赐或是在自己、皇太后、皇后生日等场合赏赐亲王大臣用的龙袍、蟒袍的数目是惊人的。为了保证其质量,清代织造屡次“勅谕”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匀停,阔长合式,花样精巧,颜色鲜明”。但是,由于宫廷的需求量非常大,各地织染局应接不暇,织物质量难免出现问题。如在清代档案中就出现黄颜色过嫩不正、袍面跳丝、龙袍及匹料在押解进京途中遭雨水浸泡失色等现象,甚至主办官员克扣银两导致以次充好、抽丝减料等违制现象。

在龙袍袍料呈进皇帝之前内务府清点数目、检验质量的程序格外严格。如果发现袍料与原来定单、小样上的颜色和纹饰不符,要发回重做。返工重做需要的银两工钱则由织作单位自行解决。如贻误宫中使用,三织造官员不仅要扣银罚俸,还要交吏部治罪。

此外,清宫廷尚衣监对匠役们的管理也非常严格。管理大臣根据活计的繁简难易,定以工时,如限期内完结者,承办官量予记功,逾限不完结者,严行记过。清朝政府采取奖罚分明的制度,鼓励那些认真承作各种用品的匠设及领导有方的官员,罚惩那些拖延工时、到期不能交货的消极匠役及领导不得力的官员。用奖罚的办法来调动官员及匠役们的积极性,以此来保证宫内、外日常服饰用品及日常器具用品的需求。

(三)当代服装制作流程

收集资料:在设计之前,做好市场调查,明确设计需求。

设计方案:分析市场调查的结果,了解服装企业品牌战略对产品的要求,融入服装设计师个人的艺术理解,绘制款式草图或者服装效果图,表达设计创意,展现服装效果。

选择面料:从色彩、质地、完整性等方面选择与设计图相吻合的面料及辅料等。

裁剪面料:原型打板或立体剪裁,确定服装的衣片形状,再根据具体情况将面料剪裁成衣片形状。

缝纫制作:将裁剪好的衣料缝合成为可穿着的成衣。通常车缝工序是由不同的工人来车缝衣服的不同部分,按照 一定的次序来进行。

锁钉工序:锁眼、钉扣、打套结。

整熨工序:衣服制成之后,经过整熨处理,衣服会更加美观。

成衣审查:对已经做好的服装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