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明清两朝,随着福建、广东移民大量迁入台湾,同时带去的还包括原有的文化形态与民俗生活,“内地人民流寓到台,则与内地相仿佛”,木版年画也因此传入宝岛。一开始是商人将年画从大陆海运到台湾销售,后来台湾也开始在本地兴办“纸庄”“纸店”自刻自印。
台湾的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台南的米街一带(图10),“米街”的得名缘于此地昔年专售米谷,后逐渐演变成为全台木版年画的最大集散地,也带动了周边竹仔街、元会境街、杉行街的店肆,知名的店铺有“王泉盈”“王源顺”“王源成”“林坤记”“吴源兴”“吴联发”“吴隆发”“洪源裕”“成发”“东昌”“德发”“漱竹居”“蔡传发”“吴益
胜”“蔡亨信”“戴泽承”“林富顺”“吴震益”“敦厚”“杨记”“复兴”。同时期还有嘉义朴子“正利成”,云林“捷发”,南投“锦华堂”,彰化二水“玉记”,鹿港“春盛”“德记”“长源”“复源合”“张复兴”,台北永乐町“林荣芳”“老绵成”等商家。其中以“王泉盈”与“王源顺”两作坊的历史尚可考证,为泉州晋江人王千墙创立于光绪年间。王氏家族在清末便以“王源顺”“王泉利”的字号在泉州石狮刻印年画,远销南洋。
根据台湾学者杨永智先生的考察,关于米街年画最早、也最形象的记录见于日人西川满在昭和十五年(1940年)所作小说《赤崁记》中的片段。原文为:“走到一家卖金银纸店前,我停下来看一个穿水兵服的女生,用大毛刷子浸在墨汁里,很快速印着祭神用的版画,粗劣的纸面瞬间印出了《黑虎》或《白猿》,真有趣,使我看得入迷了。我进入店内,向胖男人买下几套版画,然后仔细地观察堆积在店内的各种印刷品。八仙桌旁边,有位眨着眼睛的老婆婆,用双手捧着大碗,在吃粥,而那桌子上有一幅旧版画,吸引了我。黑画框虽脏,却用上等的竹纸印刷的,把坐轿的年轻夫妻一行队列,画在中间圆形里,印刷的线条淡墨,加上古代朱、绿与赭黄。”根据小说中的描述,杨先生推测文中述及的旧版画极可能是台南米街“吴隆发”纸店出品的《状元游街》(又名《皇都市》《天胎》)版画,这是七夕时用来制作祭祀“七娘夫人”的“七娘妈亭”必要组件。
就存留至今的台湾年画来看,其体裁、题材均与闽南年画相类似。台湾年画中的门神、门画,与漳州、泉州相比,造型更为夸张,形体偏于矮胖,构图丰满,线条劲健,人物的态度却更趋温顺与平和。从色彩上看,台南年画多用黄、蓝两色,且蓝色非常鲜亮,整体观之,色彩更为单纯、强烈(图11)。“灯画、纸扎画”也是供装饰神坛、灵厝或糊灯笼用,采用的多为带有雕刻镂空的小画,形象传神,酷似漳州地区,又与明清建阳版小说戏曲版画插图多有相同之处。综合而言,台湾的年画近似闽南印制者,尤其是泉州,风格朴健动人,但同时也受到了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其他地区年画风格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海峡两岸文化本为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