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 重庆涪陵年画《福禄财神》(采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萃·年画》,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年,第398页)
四川重庆年画述略三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四川、重庆卷】》 / 古版年画
2020-07-21
1362 0

三、梁平年画

(一)历史沿革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处于群山之中,盛产竹子,素有“百里竹海”之称。北宋时这里就成为著名的竹纸生产基地,明清时的梁平几乎形成了“家家抄纸、户户染色”的局面。

梁平年画起源于何时尚不可考,有人推测其或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民国初年张孔修《高梁耆英集》卷五所辑清代诗人蓝选青所作《竹枝词》云:“闲披屏市楮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这里提到的“土门神”指的就是梁平年画。而这首《竹枝词》所说的就是梁平年画在清朝的盛况。

到了清代中晚期,尤其是民国初期,梁平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据调查,当地有年画作坊100余家,从业者2000余人。当时著名的年画作坊有“信立号”“正兴号”“恒泰正”“德和泰”“凤祥云”“王幺门神”“锟发号”等。年画作坊林立,在屏锦、袁驿两地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刷房街”。在众多的年画作坊中,小者有艺人二三十人,大者有艺人四五十人不等,作坊工人的分工非常细致,各司其职。20世纪初期,梁平年画印刷技术精湛的师傅有徐梅先、徐启中、徐德和、汪中堂、鄢重、王其动、李炳章、徐誉隆、徐云山等。

每年农历九月,作坊就开工刷印门神。冬至前后,远近各地买画客商云集屏锦铺,至腊月初商旅车马才四方散去。除此之外,屏锦本地人也会肩挑年画前往陕西、贵州、云南沿途贩卖。一些年画作坊老板还在上海、汉口、沙市、宜昌等地设销售分庄,不少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甚至法国、苏联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1949年以后,同样经历了“文革”冲击的梁平年画遭到空前浩劫,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梁平年画才逐渐受到公正的对待,研究和生产得以恢复。

1962年,王树村先生在梁平屏锦对梁平年画的发展、工艺、艺人工匠进行调查,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初,梁平县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也开始对梁平老木版年画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创新工作。王树村与高文较早对梁平年画进行了专门论述,近来的讨论还见于吴本新《三峡民间美术瑰丽的奇葩——重庆梁平年画》,黄作林、刘勇的《梁平木版年画概述》等文章。有关梁平年画的图册,可见于《梁平木版年画》《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梁平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萃·年画》等书。

(二)体裁、题材与代表作品

梁平年画可以分为水货、托货、清章、花笺四类。“水货”的印刷最为精致,又分为水全(整张纸)与水两(半张纸)两种规格,印版多达十三套,且勾金描银,富丽堂皇,是梁平年画的高等品。“托货”约六至九套版,相对简略,单纯质朴,更具乡土气息,属中等品。根据大小尺寸的不同,亦分为托全(全张纸)、托半(半张纸)、托两(四分之一张纸)。“清章”多为单幅门画,幅面不大,形式活泼,内容多是门神和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印刷简单,价格低廉。“花笺”以横幅居多,由各种吉祥图案组成,也称“横条”,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窗格画”。采用的是窗格子嵌字的传统手法,巧妙地将民间吉祥用语与图案结合,以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又可以根据年画装饰的部位之别分为门画、墙画、神像、花笺四类。“墙画”,顾名思义,指的是贴于墙上的年画,用于装饰住房的四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梁平年画表现的题材出发,可以分为门神门画、喜庆吉祥、故事年画、祭祀神像四类。

“门神门画”是最早出现,并被历代沿用的年画题材,用于装饰家庭的门扉。从最早的神荼、郁垒,一直到我们最为熟悉的秦琼、尉迟恭,都是门神画的常见形象。其主要的职能为辟邪,把守门户,保护家宅平安。梁平的门神多为秦琼、尉迟恭的形象,二将的膝下经常填刻麒麟送子,或者是童子抱瓶,将保佑儿童与护卫门户合为一图(图18)。梁平“门神”曾经万县水运到武汉和九江,也有肩挑车载到湘西,故屏锦的门神与湖南邵阳、湖北武汉、江西九江的门神形式和风格相互影响,大都近似。

“喜庆吉祥”类年画,反映了人们对连生贵子、平安如意、金榜题名、升官发财等美好生活的希望,如《麒麟送子》《加官晋爵》《和气致祥》《财源涌进》等。

“故事年画”,包括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盗令出关》《踏伞》《刀笔误》《老鼠嫁女》《钟馗嫁妹》《西湖借伞》《花园赠珠》《独占花魁》《小放牛》等。尤其是梁平的戏曲年画,“仍保存了早期戏曲演出的风貌”。

“祭祀神像”,是为了适应年节时敬天、礼神、祭祖等民俗活动而创造的,所供奉祭祀的皆为能给人间带来好运的神灵,主要指的是在祭神时张贴的《财神》《灶王》《土地》等,色彩鲜明、构图饱满,贴挂供奉于室内或庭院,庄重肃穆之外,也散发着新春的喜庆气氛。

(三)技艺与风格

梁平年画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创稿、刻版、刷印、开脸四步。如果将制作过程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刻版、选纸、蒸纸、托胶、刷粉、配色、印刷、开脸、切纸,共九个步骤。

梁平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为基础,印版分为墨线版和色版两种。雕刻线版的匠人必须有高超的技艺,既要传达出墨线稿的笔墨味道,又需要刻出木版画特有的“刀味”,因此,刷印出的墨线就已经堪称一件独立的艺术品了(图19)。

在色版的套印完成后,人物面部的塑造要由作坊中技术最好的师傅进行手工“开脸”。开脸是梁平年画极具特色的艺术效果,也是年画制作中最高的技术活儿。旧时开脸有十多道工序:托头子、勾鼻子、画白眼、画唇、画子须、画细须、分眼珠、点睛、吊胡子、打胭脂、一抹红。其中“一抹红”是指部分年画中的男女在脸颊处都有一抹红。具体的方法是:用毛笔侧锋蘸红色和少许白酒涂于腮处,呈椭圆形,颜料自然渗化,变化无穷,妙趣横生。王树村先生认为,这样的处理“不知是有意表达一种抽象的意念,还是漫不经心地随意挥洒。虽然看来极不合理,但却有无穷趣味。按常规惯例,这一笔有损人物形象、破坏画面,但这大胆一笔颜色却增添了画面滑稽的喜剧色彩”。

总体而言,梁平年画“既不同于杨柳青的典雅细腻,又异于绵竹的鲜亮浓艳,而独自表现出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具有重庆山区农民那种淳朴敦厚气质”。关于梁平的戏曲年画,王树村先生对一件名为《盗令出关》的年画情有独钟,认为其“在构图上、色彩处理上异常简练明快,表现出梁平年画少有的柔丽性。不多的几根线条高度概括其神韵,少量的几个色块显得单纯、清爽,大胆舍去多余的东西,留下大量空白而不显单调”,达到了“增之一分嫌多,减之一分嫌少”的艺术境界。以笔者所见,梁平年画中的门神最为精彩,具有一种雄健的魄力和风格。

结语

需要指出的是,在四川、重庆地区,除了绵竹、夹江和梁平这三个年画主产地,在四川成都(图20)、简阳、威远,重庆主城区、江津及涪陵(图21)等地区均发现了民间年画的生产。

本书收录的作品均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绵竹、夹江和梁平地区生产的经典年画作品,主要来自王树村先生的旧藏以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藏品,并适当增补了绵竹年画博物馆、梁平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及个人的收藏。作品的选择以古版和珍本为原则,在体现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尤重年画的艺术价值,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出四川、重庆地区年画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