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雕花剪纸是湖北孝感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瑰宝之一,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即旧时孝感县一带。
孝感县位于云梦古泽,夏商时期隶属荆州,周为楚地,是汉孝子董永的故里,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南朝刘宋时期,此地才设孝昌县,其得名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刘义隆的长子刘劭弑父篡位,刘义隆的三子刘骏时为江州刺史,镇守襄阳,得知后兴兵讨伐,却屡战屡败,只得退守丹阳镇。正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向他献上一计:军中竖“孝”字旗,全军白盔白甲,挂孝出征,同时檄告全国,共讨元凶。
刘骏采纳了他的计谋,果然四方响应,志士云集,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最终一举诛杀刘劭,报了弑父之仇。刘骏登上皇位后,论功行赏,悬榜寻访献计的丹阳老者,却无人揭榜,只有人偷偷在榜上题诗一首:“孝为百善首,子报君父仇。懂得其中意,永保固千秋。”
刘骏看了,知道题诗的人是奉劝他要以孝治天下,同时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诗中藏着“孝子董永”四字。他这才明白,丹阳老者就是汉代以孝心感动天地的董永显圣佑助,于是传旨,将董永的家乡丹阳设置为县,改名“孝昌县”,意寓“孝道昌盛”,并把年号定为“孝建”,天下孝子,一律赐给官爵。到了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924年)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取孝子董永、孟宗行孝感动天地之义(据孟宗哭竹“至孝之所致感”和“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的传说),并一直沿用至今。
孝感地处湖北省东北部的江汉平原,南邻武汉市,北枕大别山、桐柏山,铁路纵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鄂东北交通走廊。其北部千山万壑,“楚北三关”(九里关、平靖关、武胜关)为其屏障,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孝感县志·兵事志》记载:“孝感,古战场也。其地六达,三关障其后,澴汉阻其前……为南北分疆必争之地。”南部沃野千里,稻香鱼肥,是美丽富庶的鱼米之乡。更因依托九省通衢武汉,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贸易繁荣。
孝感系“楚北名区”,城关乃千年古邑。早在明代已有“九街十八巷,六门四码头”的说法,清代对此也有流传甚广的民谚:“金西门,银南门,迎官送府是东门,挑水卖菜小东门,瓦具竹木出学门,杀牛剐马是北门。”可见当时的孝感城已是周边的政治经济中心。孝感的商业也十分发达。澴河沿岸,帆樯林立,白天舟行如梭,入夜桅灯似星。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厚富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孝感人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塑造出气壮山河的孝文化人文历史。
孝感最有名的人物当属列入古代“二十四孝”的千古孝子——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至孝动天人”(涂天相《古澴川八景咏·董墓春云》诗),其传说最早见于东汉武梁祠石刻“鹿车载父”,汉代学者刘向《孝子传》中也记载有董永“……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之事。
孝感还有两位孝子十分有名,一个就是“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国志》曾为其立传,孝感的孝昌县至今还有“哭竹港”的地名。“笋苗无意得,鱼鲊有心还。不愿称儿孝,愿人称母贤”(魏文徽《诗三首·孟司空宗》)。另一个就是“温衾扇枕”的黄香,被世人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清·蔡振中《谒黄香墓》诗称其“南国无双士,东京第一流”。
此外,雄踞一方的文坛泰斗、北宋理学家程颢和程颐兄弟年少时就常常在凤凰台(位于孝南区闵集乡)读书,至今当地仍存有胜景咏“程台夜月”,系澴川“三台八景”之一。曾编撰过《康熙字典》的孝感籍名士涂天相在他的《古澴川八景咏·程台夜月》一诗中对“二程”读书的情景有所描述:“明贤经此地,弦诵有余声。月色缥缃映,花光笔砚清。湖天同一眺,台树已三更。风教谁司者,能无怀古情?”
孝感的名人还有明末清初山水画大师程正揆,与石鳛并称为“楚之二溪”。康熙大帝钦赐“经义斋”匾额的东阁大学士熊赐履,翰林院编修秦应逵、涂天相、高燮曾等,可谓名人辈出。
千年孝感,人文荟萃,俊彦如云,各领风骚,犹如朗朗繁星,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以其辉煌业绩或人伦至孝,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载入光辉灿烂的华夏史册。孝感这片神奇土地,孕育出了众多聪明睿智的人物,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滋生出精深博大的“孝文化”。而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各种民间艺术也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似烂漫山花,争奇斗艳。玲珑剔透、清秀隽美的孝感雕花剪纸,就是荆楚大地百花园中一簇鲜艳夺目的山花,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她土生土长,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广泛应用和流传,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创新,丰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