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明末清初武强年画已有一定规模,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至嘉庆一百多年间发展到极盛地步。武强年画的生产以南关为中心集散地发展到周围的42个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以年画为副业。旧武强县城在县境西南部,南关为武强年画主要集散地,光绪年间即有144家画店。现知较早的画店应为范氏开设之大兴画店。后来著名的画店有天玉和、万兴恒、宁泰、泰兴“四大家”。再后又出现了“八大家”,即祥硕、德隆、东大兴、义盛昌、新义成、吉庆斋、同兴、大福兴。至于一些小的作坊则难以计数。大画店都常年生产,皆采取前店后厂的形式,临街开门售货,雕版印画皆在后院工房。聘有画师出新样子,刻版师雕刻版片,拥有长期雇工五六十人和几十台印画案子刷印年画,活忙时日夜赶印,有的还要送到一些农户去加工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产品有高低不同档次,高档者经过手绘装裱,运往城镇满足富裕之家的需要,低档者皆为版刻套色,普及于乡镇中下层居民农户。清代编纂之《深州风土记》对武强年画有一段记载:“武强地瘠人贫,物力稍绌,往往画古今人物,刻版集印五色纸,入市鬻售,以悦妇孺,其事至鄙浅,然颇行远。远至山西太原……”那时武强南关已是画店林立,每届中秋以后,各地画贩纷纷来武强趸画,至农历十一月达到高潮,街上熙熙攘攘,画店里纷纷亮出自己的产品吸引客户,商贩们将货物肩挑车载,运往外地,整个南关像庙会一般,热闹的程度超过城内的几条主街。年画的发行地区非常广,除河北省外,西到陕西、山西、内蒙、青海、甘肃、新疆、宁夏,南到河南、安徽、四川、湖北等地,东达山东、江苏,北到东三省,甚至还被贩运到朝鲜、日本、海参崴等地。有的画店直接在外地设立批发点、销行点,将版带到该地刷印,甚至形成分店和作坊,生产经营当地所需年画产品。如杨柳青、东丰台、白沟河、邢台、泊头、张家口、蔚县、唐山等地都有武强人经营的画店,其风格样式对全省各地年画也造成明显影响。(图4~图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迅速发生变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人们的观念也在随时代发展而改变。现代印刷术的引进,在上海和天津出现了石印和胶印年画,给木版年画带来严重冲击,至20世纪30年代,城市里几乎是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一统天下,使木版年画无立足之地。加之军阀混战不止,农村陷于贫困,也大大影响了年画的销路,杨柳青、桃花坞等重要产地都已一蹶不振而走向衰落,但令人瞩目的是唯独武强年画业仍能保持着一定规模。据民国二年(1913年)不完整的统计材料,当时城关及四乡尚有40余家,每店年销量80余万张。据此计算,年产量至少仍有3200万张,在外地设庄印刷的数字尚未计在内。20世纪20年代武强画店又有“新八家”:义兴顺、正兴和、干兴、福兴德、新义成、同兴、德义祥、德兴祥。它们每年的营业额虽赶不上清代的兴盛,但仍很可观。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武强年画的供应主要面向农村,产品虽有不同档次,但其中廉价者每张仅售二三分钱,适应农村购买力的需要;其次辛亥革命后虽实行公历,但中国人的心目中农历新年仍是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传统过年的风俗依然保持,新年贴门神、祭灶、接神、扫房后贴年画仍是过年不可少的节目,武强年画中的门神及神马正满足着这一需要;其三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城乡存在差异,当城市里追逐现代潮流时尚时,偏僻的农村仍保持着老的欣赏趣味,他们的居住环境并未改变,武强传统年画式样仍然为农民所认可;其四是武强年画为了生存也与时俱进,他们开拓新题材,表现重大事件和新闻及新鲜事物,借鉴胶印年画的式样,以改良的面貌争取顾客。在上海月份牌年画和天津石印年画风行天下之时,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于世。只是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河北为日寇侵略,沦陷达八年之久,日寇对农村实行的残酷“三光”政策,使武强年画断绝了生路,才到了奄奄一息将近艺绝人亡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