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风筝历史沿革
《中国最美-风筝》 / 风筝
2020-07-23
2050 0

风筝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从军事技术、科学研究到工艺美术、防病健身,乃至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一不与风筝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时北方称风筝为“鸢”,南方称“鹞”。据传,我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墨子所创,距今已有近两千四百年。《韩非子》记载了墨子制作的风筝“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之事。最初风筝主要用于军事。春秋时,就有鲁班“做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楚汉相争时,张良用竹木和牛皮制成巨型风筝,载着士兵趁深夜飞到楚营上空,吹奏凄凉哀婉的楚曲,动摇楚军军心,使楚军不战而败,引发了“霸王别姬”,留下了“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宋、明时期,人们将火药装在风筝上放飞至敌营上空,引爆火药,成为出奇制胜的武器。

虽然风筝发明以后,曾被用于战争、侦察和科学实验,但其主要功能还是民间社会用来散灾和作为娱乐工具。 唐代开始,纸鸢逐渐转变成玩具。隋唐后,风筝成为宫廷和王公贵族的消遣之物,也成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词的对象。北宋以后,纸制的风筝逐渐增多,逐渐流行于民间。北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放风筝的场景。到了明清时期,风筝除了用来娱乐外,人们也在清明时节用放风筝的方式寄托哀思,清明时节放风筝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风筝之所以在民间能够流行起来,除了价格便宜,容易操作外,它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工具,对小孩子更是有利。晚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道,放风筝可以清目,还可以泻内火,有利身体健康。

此外,风筝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是用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风筝给很多科学家的创作发明带来了启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过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大约在500多年前的明代,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朝鲜和日本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同时风筝也通过“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到今天,风筝除了是一种普及大众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新型的体育竞技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风筝竞技活动,风筝有了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