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影戏人物,山西孝义
皮影的种类与产地分布
《中国最美-皮影》 / 皮影
2020-07-20
1870 1

皮影戏的本质是宣扬教化,皮影戏的说唱文本俗称影卷,演唱时“照本宣科”,又称“宣卷”。皮影戏的盛期,大批文人雅士为影戏编写影卷,一些才艺高超的皮影艺人也在演出之余参与改编、移植、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剧目。这些剧目多取材于古典名著、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民间传说、公案武侠等,其中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怪变化的题材为主。此外,还有表现盛大的民俗活动 “社火”、“大过会”等的题材。影戏是伴随民俗而生,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愿影”、“谢神影”等习俗在农村非常盛行。每逢岁时节令、祭祀祈福、酬神还愿、庙会花会、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村镇都要搭台演影戏。寓教于乐的影戏在漫长的岁月中起到了弘扬正义、惩恶扬善的教育作用。

就皮影的造型而言,平面侧身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它与岩画、汉画像石、剪纸等可以说是同出一辙,一脉相承。同时深受寺院壁画、雕塑以及刺绣、绘画等影响。皮影造型体系可分为风格迥异的两派:一是北方重雕簇的造型体系,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和四川一些地区,用牛皮和驴皮雕簇,雕工精细,人物形象丰富,服饰装饰性强,色彩不用辅助材料;二是南方“绘革社”的造型体系,分布于中南和东南沿海各地,形制古朴,造型整体感强,雕工粗犷,面部多彩绘,服饰色彩用绢或透明彩色材料辅助,有的旦角和生角的影人只雕一臂,武将和马往往雕到一起。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由艺人操纵纸制或皮制的影偶,“借光显影”映透于幕布上,配以音乐、唱念做打来表演剧情。影戏分生、旦、净、丑诸行。影人又分头和身子两部分,头部称为头茬,影身称为身段。根据剧情的需要,一件头茬可以随意安插在同类型不同造型的影身上。除了人物造型,其它道具统称“砌末”,包括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兵器、家具、建筑、动植物、执事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演出时不仅呈现戏曲舞台上所有的场景,还能钻天入地、翻江倒海,或腾云驾雾、隐身变形。艺人们表演得出神入化,摄人心魄,动人心弦。再配以各种皮影特技和声光效果,这种变化莫测的场面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中国早期皮影戏传播的两个中心,一是北宋的汴京(今开封),以纸影为代表;二是南宋的临安(今杭州),以“绘革社”羊皮影为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艺术逐渐形成了陕西华阴、华县的西部皮影,河北滦州的北方皮影及临安“绘革社”的南方皮影三大中心。明清以后,全国陆续出现了冠以地区名称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风格的著名皮影流派,如陕西皮影、河北唐山皮影(滦州影)、河南皮影、山西皮影(秦晋皮影)、甘肃皮影(环县、庆阳)、青海皮影、东北皮影、四川皮影、浙江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福建皮影、广东潮州纸影、云南皮影、北京皮影等。其中陕西皮影最突出,堪称皮影中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