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东各地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山东木版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发展规律。到了清末民初,列强横行,军阀混战,战事频繁,严重阻碍了年画的销量,许多年画店相继关闭。加上石印技术的兴起,木版年画受到冲击,山东木版年画逐渐走向衰败,从此盛况不再。杨家埠几百年来“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平度与东昌府木版年画也难逃厄运,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木版年画得到一定重视。鲁西地区是山东第一个进行年画改革的地区,早在1946—1949年,冀鲁豫边区有关部门调集了张秋镇画店的店主和这一带的刻工、印工与美术工作者,改制了部分传统神马,创作了部分反映解放区军民生活的木版年画。随着解放战争南移,1950年这些年画原版交张秋镇鲁兴聚画店店主带回印刷推广,未见成效,年画原版大都散失。1951年开始,在党和政府支持与推行下,由专业美术工作者为主导,配合当时政治形势,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生活,具有杨家埠风格的“新年画”,并刻版印刷,试图在农民中推行,代替传统年画(图25、图26)。但几乎所有作品都不为农民所接受,成效甚微。此后,这种“新年画”有的以手绘形式在大城市展出,有的通过胶版印刷,仅受部分人们的青睐。由此可见,用一种文化去代替另一种文化并非易事。民间年画有其牢固的阵地,这一阵地为农民所坚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审美趣味的改变,对民俗的淡漠,导致年画的阵地不断流失,年画的功能也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目前一些年画产地面临后继乏人的境况。在当今繁盛的商业社会中,择业面广阔,城镇的扩大和发展,使很多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年画这种需要具备一定技艺,收入又不高的行业,对年轻人几乎没有吸引力,这也是导致年画难以再现繁荣的因素之一。
结语
以上种种可见,山东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不断积累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风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它曾起到美化农村环境、传播历史知识、活跃群众文化等积极作用。在制作工艺上,它运用雕刻、印刷及绘画等技艺,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年画作品。如今,这些遗留下来的传统年画中,有些已成孤版,十分珍贵。当前抢救保存资料很重要,王树村先生遗留下了大量珍贵年画,编辑出版它们的用意也在于此。本卷选录的山东木版年画共分七大类,以王树村先生的藏品为主,其中大多为杨家埠年画。在故事小说类和戏曲类中选用了数十张徐震时先生提供的资料,这些年画的制作年代大多是清末年间,保留了清代后期山东年画的风格特色,原作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在其他类别中,还选录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和薄松年先生的年画藏品,以全面地展现山东木版年画的整体风貌与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谢昌一编:《山东民间年画》,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年。[2]张殿英、张运祥著:《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王树村著:《中国民间美术史》,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王树村编著:《中国年画史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5]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平度 东昌府卷》,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郑金兰主编:《潍坊年画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