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年画的产地遍及全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分布区:一是北方及中原地区,一是南方地区。第一分布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陕西凤翔、山西临汾、河南朱仙镇等。南方地区,则包括了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庆及其以南的广大区域,同样不乏具有代表性的年画产地,如江苏桃花坞、上海小校场、安徽临泉、湖南滩头、福建漳州、台湾米街、广东佛山等地。两大区域的年画各具特色,但也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画店之间年画的内容、形式以及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
这篇综述的任务,是对明清以来至民国时期中国南方地区民间年画的基本情况做一个简略的介绍。因本套丛书中四川、重庆年画和江浙沪年画都已单独成卷,故此处不再赘述。这里主要介绍的是之外的七个重要年画产地,分别为: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云南。
安徽
安徽年画的产地,以长江为界,可以分为皖南和皖北两大区域:皖南年画以徽州和芜湖为代表,其他还有旌德、宣城、泾县等地,总体风格近于苏州桃花坞、上海小校场一路;皖北以临泉为代表,其他的年画产地还有宿州、阜阳、亳县、萧县、界首、灵璧、凤阳等,总体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北方年画特点。
徽州位于安徽、浙江与江西的交界之处,明清时期有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等六县。徽州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刻书为例,在明代中叶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刻版中心,其书籍版画插图富丽精工,更是代表了当时版刻的最高水准。徽州刻工高超的技艺,对徽州年画甚至安徽年画的刻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因此形成了徽州年画“尚精尚雅”的艺术特点。据调查,徽州年画在明代已有生产,清代出现繁盛的局面,产地遍及六县,仅乾隆年间就有大型画店和作坊十八家,皆自产自销。清末以来,徽州年画受到多次冲击,作坊纷纷倒闭,生产逐渐断绝,仅有少数年画作品存留至今,如丁云鹏绘画、明代刻印的《四贤图》四条屏(图1)和清代套色版《新出唐朝薛丁山挂帅征西图》四条屏等,代表了明清时期徽州年画的最高水准。从徽州年画的题材内容来看,驱邪纳福的门神、灶王以及祭祀用的仙佛、祖师等乃是其大宗。这也形象地反映了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徽州地方的风俗习惯。收入本书的一组精美的清代纸马作品,根据藏家提供的信息,即产自徽州。这些作品承袭了前代宗教版画古朴粗犷的作风,同时又不失徽派木刻注重线条、风格娟秀的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芜湖位于长江南岸,下游可达南京、扬州、南通、上海等地,故其年画作品多近似上海小校场,或与苏州桃花坞年画类同,以横批为主。安徽省博物馆藏有芜湖年画画版四百余块,其中墨线版一百余块,从中可观其大略。这些作品的内容包括了吉祥喜庆、风俗、美女娃娃、历史传说、戏曲故事、时事新闻、神像纸马等多个类别,除了部分是翻刻苏州桃花坞和上海小校场的画样,亦有不少是自创自刻。综合而言,这些作品具有构图完整饱满,刻版工整精细,色调明快,画风清秀的艺术特点。(图2)
皖北地区与中原临近,风格更近北方年画的特点。其中临泉是皖北年画作坊开业较早的一处,也是最大的一处。宿州、阜阳、界首、太和等地的版刻画样,都是临泉年画作坊传过去的。而临泉年画的来源,传说是邻省的河南开封朱仙镇,所以皖北一代的门神、灶王等形式,都是朱仙镇系统发展下来的,风格古朴、醇厚。临泉年画作坊过去有“一文夹一武,再加三灶,杂耍画样随便要”的俗语,从中可以看出临泉年画的主要类别包括“文、武门神”“灶王爷”与“杂耍”三大类。其中“杂耍”以刻印吉祥欢乐、戏曲及传说故事的横批为主,代表作品有《老鼠娶亲》(图3)、《大圣偷桃》、《十二生肖》、《过五关》、《甘露寺》、《芦花荡》、《李白解表》、《十字坡》、《百花点将》等。临泉地区的年画作坊有十几家,从传世作品中可见“恒兴”“施贵兴”“万顺隆”“同太”等作坊字号。
宿州的年画以门神、纸马为主,代表作品是“广泰昌老店”的门神画,构图丰满,色彩艳丽,线刻遒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