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武强县旧城南关
河北民间木版年画概述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河北卷】》 / 古版年画
2020-07-20
1025 0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部燕山绵亘,毗连内蒙古高原,中部与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因地处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河北省还处于北京和天津的周围,在中国北方各省中有着重要而突出的地位。

河北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全省,传说华夏始祖黄帝就在河北境内的阪泉和涿鹿打败了炎帝和蚩尤,从而被拥戴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大禹治水划分中国为九州,河北属古冀州。商代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西北),河北南部是其京畿之地。战国时分属燕、赵、中山诸国,两汉时河北主要地区属冀州和幽州。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但河北南部的邺城(今临漳)曾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的王都,建有许多壮丽的宫殿,人才聚集,在当时是北方最大的都市之一。隋唐两代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区和边防要地,特别是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开通,加强了北方与江南的物资交流,促进了河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五代以后,契丹族建立的辽与中原政权形成对峙之势,并以燕京为南京。女真族建立的金灭掉北宋后,于1153年定都燕京,河北地区的重要性愈益突出。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皆建都于北京,河北拱卫京师,成为畿辅重地。在漫长历史发展中,以汉族为主体和生活于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这一地区内互相交流,共同在历史上作出伟大的贡献,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丰富多彩、吉祥红火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木版年画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新年民俗的年画的历史渊源可上推至先秦两汉时期,最早是在门户上出现门神形象,但主要是出于辟邪的需要,带有明显的巫术成分,且大都为草草的手绘,艺术上也比较稚拙。唐宋时期经济的飞跃发展,促进了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节日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雕版印刷的发明,最晚在北宋时已应用于年画的刻印,从而推进了年画艺术的发展与普及。北宋时都城开封已有木版雕印的门神钟馗之类的吉祥神像,在岁末的年货市场上出售并贩运至外地,同时也有手绘和刻印的节令画出现,年画的内容和艺术水平有了发展和提高。山西的平阳(今临汾)作为北方的雕版印刷中心,在金代时也已有雕版印刷的吉祥年画。而河南、山西皆与河北邻近。辽代时燕京已有了相当规模的雕印佛经,考古发掘中在河北巨鹿曾出土了宋代“三姑置蚕大吉”(蚕神像)及仕女像雕版等,应属于民俗独幅神马版画,但河北这时自身是否已有年画生产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到了明代中后期,手工业有了飞跃的进步,雕版印刷形成规模可观的行业,彩色套版技术也逐渐成熟,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众多的年画刻版印刷中心产地,特别是清代康熙至乾隆一百多年间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发展,给年画大发展大普及创造了条件。毫无疑问,此时河北年画雕印中心也已形成,并已进入发展和繁荣阶段。

旧日河北省的木版年画主要来自杨柳青镇和武强县两地,神马的刻印则遍及全省。杨柳青镇曾属静海、武清县,邻近天津,位于九河下梢,为运河流经之地,位置优越,商业繁荣,自明代起就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年画行业。以杨柳青镇为中心,周围三十二个村庄的农民皆以年画为副业,并且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年画作坊,生产不同档次的产品销行于京津等城市并覆盖北方各省城乡。现今杨柳青已归天津市管辖,其产品亦习惯地称为“天津杨柳青年画”或“卫画”,故不在本卷收录范围之内。武强地处冀东南平原,其历史可远溯至东周时期,只是宋辽金元时期战争不断,该地受到很大影响,明初出现大量荒地。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大量移民由山西迁入武强,以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地民众世代以农为业,但就自然条件而言,其境内并无山泽之利,且因诸多河流川行改道形成洼地,每遇到夏季霪雨连绵,常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田间禾稼颗粒无收,衣食无着,故“邑之为患,以河道为巨”。自然灾害和历史沧桑,养就了武强人民敦厚深沉、勤劳刚毅的性格和古朴的民风,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劳动,克服自然灾害,修补战争创伤,战天斗地,在广袤的田地上创造了物质财富。这里虽然地瘠人贫,但他们谋求生存,以勤劳的双手发展了手工副业,涌现出大量能工巧匠,最突出的是创造出了木版年画,开放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表现出武强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在文化艺术上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图1)

关于武强年画的兴起年代,因为缺少文献记载,目前还很难讲清。但它的产生绝非偶然,自有多方面的因素。有些片断零散的史料和传说,尚可作为探讨的依据。一则传说是明初该县杨齐居村人杨老公(太监)曾回乡在南关开设纸坊,供应人们新年贴对联的红纸,以后发展为刷印“五色纸”。又有传说谓武强的门神样子是宫里传出来的。按:明代永乐十八年始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因此,杨老公的纸坊开业最早不会超过14世纪中叶,“五色纸”可解释为木版套印年画。武强的门神式样从宫里传出未必可信,但早期受到京都门神式样影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武强北距北京仅有249公里之遥,商旅往来颇为方便,北京在辽金时即有相当规模的雕版印刷,明代正阳门外有刻印通俗小说戏曲的书店,其插图非常精美,新年的节令画也在民间流行,因此不可忽视京都文化对武强的影响。武强境内有诸多水系通过,由漳河、滹沱河往东北可达静海和天津。武强年画与杨柳青镇的年画业联系颇为密切,武强有不少刻工去该地谋生,有的将画版、画样带回本县,武强人甚至把画店开到杨柳青南乡和天津市,彼此相互交流,对武强年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另外影响武强的还有晋南年画的雕版印刷,明代初年有大批移民到武强,经营年画的范氏即从山西迁来。因此探讨武强年画的发展不可忽视晋南文化的影响。武强旧城建于五代后周,但在宋金以后屡毁于战乱和水患,明成化年间重加整修,设东、西、南、北四门,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和十数条小巷,商号设立于大街两旁,嘉靖年间建崇圣祠,修城府馆,清乾隆时又在县城建彰善坊,创书院,修养济院。此时武强属深州,其县城颇具一定规模,城门外称关,分东西南北四方位,大约也在此时,南关成为武强年画生产中心和主要集散地。从这些传说和零碎迹象中隐隐可见武强年画业发展的影子。全国一般的年画产地也大多兴于明代而盛于清朝中期。武强年画早期作品皆已湮没不存,志书对武强年画亦无记载,从民间年画整体的发展情况,结合武强县城及该县明初移民后经济文化才获得较大发展的历史思考,其年画业之兴起恐难超过明代。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发现更确切的史料。(图2-1、图2-2、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