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山木雕的技艺分类通山木雕通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平面浮雕为基本技法的雕刻体系。通山木雕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不仅广泛吸取了石雕、砖雕的雕刻长处,同时兼收了其他木雕流派的优秀技艺手段。概括起来可分为平面浮雕(包括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和多层次镂空雕、叠雕)、圆雕、半圆雕、透空雕(包括双面透空雕和异形双面透空雕)、阴雕和彩木镶嵌。
1)平面浮雕平面浮雕是一种适当保留平面,以线面结合的方式雕刻出凹凸起伏图像的雕刻技法,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雕刻的深度不同,形成浮雕的两种基本形态——深浮雕和浅浮雕。平面浮雕是通山木雕应用最广泛和最擅长的技法,按照雕刻的深浅和技法不同,又可以细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
① 薄浮雕,也称为低浮雕。一种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来表现图像的雕刻技法。竹雕刻工艺中的留青雕就是一种典型薄浮雕。雕刻深度一般在5毫米以内,主要通过剔地雕刻使纹饰图像凸起,轮廓清晰,物体略微凹显立体感,然后以严谨的线条刻画和透视投影等处理手段来造成抽象的立体图像,使画面呈现出层次和立体感。它既保持了一种书画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体量感和起伏感,薄而有立体感,要求图案简约、刀法洗练。
②浅浮雕。雕刻深度介于薄浮雕和深浮雕之间的一种技法,“地”比薄浮雕要深些,层次也要多些,其深度在5毫米至20毫米之间。要求线条严谨,以疏衬密,既浅又能凸现立体感,浅浮雕是木雕家具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法。
③深浮雕,也称为高浮雕。上面往下(前面往后)看谓之“深”,下面往上看谓之“高”。深浮雕是一种线面结合,以面为主来表现图像的雕刻技法。雕刻深度一般不低于20毫米,深者可达100毫米。深浮雕通过立体造型,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深浮雕往往结合浅浮雕、镂空雕、圆雕手法交错应用。
④镂空雕。镂空雕是一种借鉴圆雕技法通过镂空来表现图像立体感的雕刻技法。镂空雕和深浮雕的共同点都是追求三维立体,其不同之处在于垂直深挖的成为深浮雕,将图案背面局部大部挖空(但不挖通,如果把“地”挖通,就是透空雕了)的成为镂空雕。镂空雕和圆雕的不同在于圆雕是立体的,图像与实物的大小等比缩放,镂空雕仍属于平面浮雕范畴,其视角是单向性的,图像多作压缩变形处理,只要满足正(侧)面的视角要求即可。镂空雕和深浮雕技法往往综合交错运用,确定作品是镂空作品还是深浮雕作品没有严格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如果主要或主体图案是镂空雕的就称为镂空雕作品。
2)圆雕又称为立体雕,是一种立体造型,三维空间的雕刻。圆雕可以多角度欣赏。圆雕作品的前后左右各面均须雕出实在的体积,一般无背景时便可以从四周任何角度欣赏。艺术形态随着观看角度的转换而不断变更,每个角度皆具备完美的形式感。
3)半圆雕介于圆雕和平面浮雕之间的一种技法。它兼有圆雕的立体感强与浮雕层次丰富两者之长处。比较典型的是不设边框的台屏,为了其顶部和两侧图像的空间过渡,平面浮雕变成了半立体的三面雕刻,这就是半圆雕技法。半圆雕技法构图不受平面约束,雕刻造型富于变化。
4)透空雕也称为拉空雕、锯空雕。是一种将稿图的“地”用特制工具全部挖掉,再进行雕刻的技法,达到“透空”的效果。分为单面透空雕和双面透空雕。
5)阴雕也称为沉雕。是低于木材平面、凹下去的一种雕法,工艺比较简单,一般用于阴雕的木材先髹色彩较深的油漆,然后再雕刻,因此,能产生一种黑白分明、近似中国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
2.技艺要点
1)构图与透视透视关系是绘画艺术中的专业术语,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散点透视)三种。通山木雕借鉴中国画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构图,做到布局丰富、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相较于焦点透视方式具有更大的内容含量,因此具有更强的表现能力,适宜于表现情节复杂的故事性题材。当然,并不是说通山木雕绝对不能用焦点透视方式构图,必要时将焦点透视方式穿插结合使用到散点透视技法中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深浮雕山水图的底层(背远景)山水,用“近景清楚,远景模糊”焦点透视方式简略地勾勒远景山水轮廓,会使画面更空旷深远。
2)打坯的技艺要点
①层次与高远的处理通山木雕的层次可以理解为图像内部空间尺度分配关系,即在一定面积和厚度的花板内(即一定的空间内),如何安排物体图像前后(由近到远)的空间排列,使其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通山木雕的高远指对图像层次透视关系的处理方式。通山木雕采用鸟瞰式(高处向下看)视角表达层次透视关系,即花板的低(近、前)处为近景,高(远、深)处为远景,近景在前,远景在后,通过块面或线条逐层叠压(以前压后),以此区别图像的前后立体层次关系,越高越远。分层次要根据不同的花板图稿而定,最常见的浮雕山水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远山,第二层是中间的树,第三层是近处的人物主场景,有远有近,层次分明。如果人物主景和风景配景重叠,要服从人物主景,突出人物,在不影响其他物象的情况下,尽量把人物周围的背景物象雕得低些,免得喧宾夺主。平面浮雕如果层次分配不当,就会缺乏深度感,无法达到雕刻的纵深效果。凡属于前面的物体不能雕得太圆,如果前面的雕得很圆,占用了太多的纵深距离,会把后面的中景和远景的空间挤压掉,影响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所以在分层次时,先要看清楚图稿画面有多少层次,要预测分出各个层次,然后再动手雕刻。
② 适当保留平面适当保留平面是通山木雕重要的技艺手段,是通山木雕前辈艺人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来的。所谓保留平面,就是指保留花板平面的原始高度。不仅仅要保留近处(前面)图像的平面(花板原始高度),后面的远景也要保留其相对靠前(近)处的平面,不能全部凿低。如果出现较大区域没有平面高度的图像,会出现俗称“一口塘”(洼地)的问题,影响作品整体效果。通山木雕通过保留平面和镂空加透视线条的巧妙配合来体现图像的纵深距离和层次。由于平面浮雕本身没有色差对比,只能通过花板图像的凹凸深浅和投影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如果把高处远处的图像雕刻得越远越浅,可能会使得远景一片模糊。比如一幅山水画,近景是人物场景,人物场景后面是中距离古民居村落,古民居村落后面是小桥流水丛林远山的远景。从人物到古民居再到丛林远山前后三个大层次,每个大层次又有很多个小层次,如果不采取适当保留平面(即每一个大层次都选几个局部保留平面)方式,从近景到中景再到远景,每一层都相应地凿深一层(就像立体圆雕造型一样),从近到远(从低到高)前后十几个、几十个层次凿下来,几厘米厚花板(纵深空间)的逐层细分是非常困难的。即便能够细分,到中远景恐怕也是模糊一片了。而如果采用逐层适当保留平面的办法,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一群奔马,把最靠前的几匹马全部保留平面,虽然几匹马的头部处在同一个平面高度上,但通过前后叠压和形体的透视处理,几匹马之间的前后透视层次关系仍然一目了然,梯田由低到高、由近及远逐层推向“高远”。其层次感丰富又细腻。由此可见,通山木雕每保留一个平面实际上相当于又取得了一次花板的纵深空间,使作品图像丰满,层次丰富细腻。严格地说,圆雕作品只在最前突部分保留一个平面(点),而平面浮雕,则要求在整个平面花板上相应地保留很多个平面(点)。现在有些通山木雕作品(特别是深浮雕作品),虽然图像繁复紧密,但看起来总觉得层次感纵深感不足,大都与保留平面的选点不足或不恰当有关。
③ 留“地”通山木雕雕刻技艺中将图像的空白处称为“地”。平面浮雕在雕刻时首先将图稿的空白处挖掉(工序上称“卷地”,普遍采用机器铣切割),但不能挖穿花板,所雕刻的图像全部高于“地”。通山木雕的“地”相当于绘画的纸,既是图像的依托物(保证花板有足够的牢度),又是图像立体层次的背景参照物,作用类似于中国画的“留白”。以虚为实,“空”而不空,是整体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通山木雕的留地与国画的留白又有不同,中国画可以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轻重疾徐加大面积铺陈的形式强化图像的饱满度。而通山木雕是一种写实的、具象的“单色调”的艺术,需要以虚实、粗细、层次等手段来表达作品的节奏韵律,大块留地易出现画面层次单薄、重心不稳、疏密失衡的问题。况且通山木雕的平面浮雕需要不断地“适当保留平面”来重复取得花板的纵深空间,因此两者形式上略有差别。综上所述,通山木雕平面浮雕技法的原理可以概括为:通过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获得最大的图像内容容量,以线面结合的雕刻方式取得绘画的线条和雕塑的立体造型的双重图像表现手段,加上逐层叠压的高远手法和适当的保留平面来重复获得花板深度的分配空间,使得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展示最多的立体层次,此即半立体属性的平面浮雕的最佳表现手段。通山木雕“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满细腻、图像写实传神”等主要艺术风格,也是以散点透视构图、线面结合、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和逐层叠压的高远层次处理方式等技艺手段为前提条件的。
3)修光的技艺要点
① 保证线条的平直端正人们的肉眼对于线条的平直与否,一目了然,千万不能含糊。特别是如果通过直线条所刻画的楼台亭阁,由于打坯时对线条的粗略变形,致使有些建筑物显得歪斜扭曲,层次不清,破坏了整个画面。对于这种粗略变形的线条,修光时要下狠心,动大手术,确保透视关系的准确性,保证作品整体完美。② 学会“整容”打坯多为粗轮廓,修光时要掌握人物特征,注意人物头像的面部表情变化,突出重点,有美感,使其恰到好处。还应注意喧宾夺主和离开主题的不良倾向,对重点人物应重点刻画。在衣纹修光时,要注意人体基本结构,传统口诀“衣不伤骨”就是指衣纹刻画不能切割到人的肌肉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