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文化遗产,也是艺术瑰宝。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长期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传统服饰渐渐失去实用功能,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发展空间也日益缩小,整体上呈现衰颓的态势。因而,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善加保护和传承已成当务之急。
一是要尽快抢救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资源,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抢救的重点:濒临消失的服饰及其制作工艺,如东北鄂伦春族的狍皮衣,赫哲族的鱼皮衣,少数民族的染、织、绣、皮革鞣制工艺等。服饰中具有民族特点,反映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元素,如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服饰,其纹样和图案记载了苗族的历史,蕴含着自然崇拜、生命感悟、神话传说等内容;又如凉山彝族男子的头饰“英雄髻”,髻的偏向与他们祖先的迁入方向一致,使人一看即知其族群来源;再如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为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靴、编发、佩有金银珠玉饰品等,是识别穿着者民族身份的基本依据,也是需要保留的。
保护的途径主要有:保护民间艺人,确定非遗传承人,设立非遗工作室,传授技艺,培养人才;建立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和博物馆,对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陈列和研究,同时建立少数民族服饰数据库;少数民族聚居地结合民族、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措施,进行宣传推介;教育部门编写相关的教材,在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向学生普及。
二是在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新技术、新观念,对款式、面料、工艺等进行适当的变革,增强其实用性和艺术性,使之能够大规模生产,从而回归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持续发挥影响。如苗族服饰被精心设计、改造、融合在现代服装中,以传统绣片、纹样图案加新式裁剪和流行色彩,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又如凉山彝族在保持民族传统服饰风格的前提下,以原有的红、黄、黑三色为基础进行色泽优化和图案变异,增加了美感,使人们乐于在日常穿着。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尤其需要政府的重视。近些年来,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取得了有效的成果。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并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的纺织服饰类传统工艺多达104项(纺染织绣81项,服饰制作23项),其中半数为少数民族工艺。
相信随着我国对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服饰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